具身智能,這一領域近年來取得了顯著進展,同時也引發了諸多討論。從“兩條腿”與“四個輪子”的形態之爭,到感知“泛化性”與行動“精準度”的性能探討,再到智能究竟應嵌入具身還是依托云端的理念碰撞,具身智能的每一步發展都伴隨著話題的熱議。
那么,具身智能究竟為何物?簡而言之,將智能融入具身實體,而非僅僅實現自動化操作,才是具身智能的核心所在。以此為基準,無論是生產線上的機械臂、倉庫穿梭的AGV、翱翔天際的無人機,還是雙足行走的機器人、四肢靈活的機器狗,乃至城市街道上的智能汽車、礦山上的巨型無人礦卡,都在向具身智能的方向不斷演進。
然而,具身智能作為軟硬件結合的智能體,其復雜性前所未有。企業在技術路線上的不斷調整,既是對夢想的執著追求,也是對現實妥協的產物。技術棧的延長,既是一種自豪,也暴露了生態中分工模糊和能力缺失的問題。
在具身智能的發展道路上,數據短缺成為一大瓶頸,尤其是高質量數據的稀缺。具身智能的訓練依賴于海量數據,但互聯網上的可用數據寥寥無幾,且往往需要經過嚴格篩選。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科技界開始轉向“數據合成+仿真驗證”的新路徑。華為云在此期間推出了CloudRobo具身智能平臺,該平臺集成了數據合成、標注、模型開發、仿真驗證等一系列端到端能力,為具身智能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CloudRobo平臺通過“20%采集+80%生成”的數據合成模式,極大地提高了數據獲取效率,為仿真驗證提供了堅實基礎。這一平臺不僅緩解了數據短缺的問題,還為具身智能機器人提供了一個與物理世界相一致的數字空間,使得機器人在模擬環境中能夠得到充分的訓練。
除了數據問題,具身智能在感知“泛化性”和行動“精準度”方面也存在挑戰。為了提升這兩方面能力,CloudRobo平臺融入了“具身大腦”和“具身小腦”的協同架構。“具身大腦”負責解決感知和理解泛化性問題,而“具身小腦”則專注于提升行動精準度。這一架構使得機器人在面對復雜任務時能夠做出更為精準和靈活的應對。
在生態合作方面,CloudRobo平臺與多家具身智能企業展開了深入合作。例如,華龍訊達借助該平臺發布了木星數字仿真平臺,顯著縮短了工業機器人的換型示教調試周期;星海圖則利用CloudRobo的仿真與開發技術,實現了云上仿真訓練與真機落地部署的無縫銜接。拓斯達、佗道醫療等企業也在CloudRobo平臺的助力下,提升了各自產品的泛化能力和行動精準度。
在工業噴涂、汽車制造、半導體制造、電力以及工程機械等多個領域,CloudRobo平臺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它不僅賦能了各類機器人,提升了生產效率和質量,還為具身智能的廣泛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華為云具身智能生態體系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本體將能夠高效地接入CloudRobo平臺,共同推動具身智能的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云在推動具身智能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堅持“讓一切聯網的機器本體都成為具身智能機器人”的生態主張。華為云自己并不涉足機器人本體制造,而是專注于為具身智能企業提供強大的智能和澎湃的算力支持。這一理念使得華為云能夠與眾多具身智能企業攜手共進,共同推動整個行業的繁榮發展。
為了降低機器人集成的門檻,華為云還提出了R2C(Robot to Cloud)行業標準。這一標準使得不同廠家、不同形態、不同功能的機器人能夠遵循統一的接口規范接入CloudRobo平臺,從而高效地利用平臺提供的各項服務。這一舉措將進一步推動具身智能的廣泛應用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