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汽車市場,合資油電混合動力車型(油混)曾風光一時,消費者爭相購買,甚至不惜加價提車。然而,短短四年間,這一市場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產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插混)異軍突起,將合資油混車型一步步逼至市場邊緣。
回望2020年,本田“銳·混動”系列在華年銷量突破20萬輛大關,豐田更是雄心勃勃地提出要實現30%的混動市場滲透率。相比之下,當時的插混車型顯得微不足道,年銷量僅25萬輛左右,幾乎被市場忽視。
然而,市場風云變幻。如今,凱美瑞雙擎等合資油混車型的售價已大幅下滑,以凱美瑞雙擎為例,2021款車型起售價高達21.98萬元,而2025款車型起售價已降至20.28萬元,終端優惠更是超過4萬元。榮放、銳放等車型同樣面臨大幅降價,優惠普遍在4萬元左右。
更為嚴峻的是,雅閣第十一代車型甚至取消了油混版本,豐田也被曝出計劃將卡羅拉全面換裝插混系統,這一系列舉動無疑宣告了合資油混技術的“投降”。數據顯示,2024年油混車型市場份額已萎縮至13%,遠低于插混的71%,甚至被增程車超越,昔日的“中流砥柱”如今已成“雞肋”。
合資油混車型的迅速敗退,根源在于其引以為傲的省油、穩定、性價比等優勢被國產插混車型全面超越。政策層面,插混車型享受綠牌、免購置稅、不限行等優惠;使用成本方面,插混車型一箱油可用數月,電驅通勤成本極低;駕駛體驗上,插混車型的靜音、順滑更是油混車型無法比擬的。
國產插混技術的飛速進步更是讓合資油混望塵莫及。以比亞迪為例,其第五代DM技術發動機熱效率高達46.06%,虧電油耗低至2.9L/100km,綜合續航輕松突破2000公里。而合資油混系統近年來鮮有重大革新,只能眼睜睜看著對手越跑越遠。
在配置方面,國產插混車型同樣占據絕對優勢。15萬元級的國產插混車型已配備激光雷達、大尺寸中控屏、HUD抬頭顯示、座椅加熱通風等高端配置,而同價位的合資油混車型則顯得“寒酸”,機械指針儀表盤、小尺寸中控屏、入門級語音控制,連倒車影像都得選配。
面對市場潰敗,合資車企終于開始反擊。上汽通用、一汽-大眾等合資車企紛紛推出插混車型,試圖在新能源市場占據一席之地。然而,這些反擊來得遲、推得慢、底氣也不足。目前合資插混車型普遍還停留在1.0階段,競爭力并不強。
充電樁的普及也是導致油混車型邊緣化的重要原因。截至2025年,全國已建成充電樁1281萬臺,其中公共樁超過346萬個。在一線城市,充電樁已像便利店一樣隨處可見。插混車主日常通勤主要靠純電驅動,電費極低,與油混車型的油耗成本形成鮮明對比。
國產插混車型的崛起不僅撕掉了合資油混的最后一塊“遮羞布”,更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當充電樁遍布城市各個角落,當智能座艙與電驅體驗成為購車標配,消費者投下的每一票都是對未來方向的投票。在這場由國產品牌主導的插混革命中,中國品牌贏得漂亮,也贏得了市場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