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國汽車消費市場迎來了一波新的波動。自2025年汽車“以舊換新”政策重啟以來,該政策一度被視為提振車市的關鍵舉措。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作為其配套措施的“置換補貼”卻在短時間內遭遇了急剎車。
近日,全國多地宣布將暫停受理汽車“以舊換新”補貼業務的申請。從5月底至今,包括重慶、甘肅酒泉、沈陽、新疆、河南鄭州、洛陽、許昌以及廣東惠州在內的多個省市,均以階段性調整為由,宣布了暫停置換補貼的申請受理工作。
置換補貼政策的暫停,無疑給原本因“以舊換新”政策而煥發活力的汽車市場潑了一盆冷水。自今年置換補貼政策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以來,國內車市不僅在消費端得到了顯著提升,消費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數據顯示,5月份車市呈現出“淡季不淡”的特點,當月零售量達到了193.2萬輛,充分展現了“以舊換新”政策對消費的巨大拉動作用。
據統計,截至5月31日,汽車“以舊換新”補貼的申請量已經達到了412萬。其中,5月份的申請量更是高達123萬輛,較上月增長了13%。值得注意的是,近70%的私人購車用戶都成為了“以舊換新”政策的受益者。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計,隨著汽車消費結構的持續優化,2025年汽車增換購比例有望提升至65%以上,這一變化預示著我國汽車消費市場結構正在發生顛覆性的轉變。
然而,在行業整體運行穩中向好的背后,卻隱藏著盈利水平持續下滑的隱憂。中汽協指出,盡管市場活力不斷釋放,但無序的“價格戰”已成為行業效益下降的重要因素。在國家“兩新”政策的推動下,車市的價格競爭愈發激烈,自5月中下旬以來,已有超過10家汽車品牌宣布降價。
為了維護公平競爭秩序,促進行業健康發展,中汽協于5月31日發布了相關倡議,呼吁企業遵從公平競爭原則,堅持創新驅動,持續提升產品品質和服務質量。與此同時,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會長羅磊也表示,當前汽車市場需求仍顯不足,部分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較強的城市還受到限購政策的制約,如何充分合理釋放消費潛能、提升消費品質,已成為行業面臨的首要問題。
從宏觀經濟角度看,國家持續加碼汽車消費并非單純為了拉動銷量,而是圍繞提振內需、促進消費升級、推動產業轉型這一宏觀經濟戰略而進行的布局。“以舊換新”政策只是其中的一環,它伴隨著放寬準入、減少限制、優化監管等一系列措施的同步推進。今年以來,商務部等多部門也在組織開展汽車流通消費改革試點,旨在優化汽車限購限行措施、建設全國汽車全生命周期信息平臺、支持地方發展汽車后市場等。
在行業“反內卷”呼聲高漲的背景下,我國對汽車產業鏈的全面整治正逐步展開。尤其是針對“零公里二手車”等亂象的整治,已成為打擊不良商家鉆空汽車置換補貼政策漏洞的重要手段。部分省市暫停置換補貼的發放,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整治市場亂象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