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以驚人的速度每日銷售超過3萬輛之際,日系汽車巨頭本田卻在電動化轉型之路上屢遭挫折。其首款純電動車e:NS1市場表現不佳后,東風本田寄予厚望的新車型S7再次陷入“上市即遇冷”的尷尬局面,這一狀況深刻反映了合資品牌在向新能源領域轉型時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東風本田S7自上市以來,銷量表現持續低迷。3月份僅售出373輛,首月業績已顯露出疲態。進入4月,銷量更是急劇下滑83.4%,僅售出62輛,環比跌幅創下了合資電動車同期新高。5月份,銷量繼續下降至52輛,三個月累計銷量不足500輛,這一數字僅為競爭對手小鵬G6單月銷量的3%。
與東風本田S7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兄弟車型廣汽本田P7,盡管5月銷量也環比暴跌67.5%至142輛,但仍以近3倍的銷量優勢超越了東風本田S7。兩款車型在市場上的集體失意,無疑證實了本田系在新能源市場的“第二波攻勢”已經遭遇失敗。回顧其首款純電動車e:NS1,上市首年銷量甚至不足5000輛,如今S7的表現更是令人堪憂。
東風本田S7的市場失利,根源在于品牌溢價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嚴重錯配。作為一款定位在20萬元級別的車型,S7在與競品小鵬G6(起售價19.99萬元)和深藍S07(起售價14.99萬元)的對比中,既缺乏智能駕駛的核心競爭力,又在續航里程上沒有明顯優勢。這樣的產品力,自然難以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更令人驚訝的是,東風本田在S7上市僅40天后,就宣布官方降價6萬元,以19.99萬元的起售價并附贈2.38萬元的權益。然而,這一舉措并未如愿提振銷量,反而引發了消費者的擔憂。他們認為新車上市即降價是品牌對市場的不負責任試探,更擔心未來價格還會進一步下滑,從而形成了“越降價越沒人買”的惡性循環。一項車主論壇調研顯示,高達82%的潛在用戶表示“不敢購買降價如此迅速的車型”。
本田在電動化轉型中步履維艱,原因復雜多樣。首先,本田在燃油車領域的技術積累雖深厚,但在新能源領域卻仍處于追趕階段。其次,本田的品牌溢價能力在新能源市場中已不復存在,然而它仍試圖將燃油車時代的成功經驗套用到新能源產品上。本田在定價策略上也存在明顯失誤。在品牌和產品優勢均不明顯的情況下,本田未能采取更為務實的定價策略,而是過于堅持高端定位,導致市場接受度不高。
東風本田S7的困境并非孤例,而是合資品牌電動化轉型困境的縮影。在新能源賽道上,“合資光環”已不再是暢通無阻的通行證。若不能在技術、定價、用戶思維等方面實現徹底革新,本田系乃至整個合資品牌都可能面臨更為嚴峻的市場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