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零公里二手車”現象在社會各界引發了熱烈討論。這些車輛雖然在法律上已完成登記手續,但實際上行駛里程極低,有的甚至從未上路。這一奇特現象的背后,是汽車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為了迅速提升銷量、加速資金回籠,部分經銷商采取了將庫存新車先行注冊為二手車的策略進行銷售。
這種做法不僅嚴重扭曲了市場銷售數據,還可能讓一些補貼政策落入被變相套用的陷阱,違背了政策制定的初衷。對于消費者而言,購買“零公里二手車”意味著可能失去首任車主享有的專屬權益,同時車輛的殘值率也可能因此大打折扣,消費者的權益保護面臨挑戰。
更為嚴重的是,“零公里二手車”的問題已經蔓延至出口市場,進一步加劇了二手車市場的不規范現象。面對這一亂象,官方已經迅速采取行動。商務部消費促進司近期召集了相關行業機構召開專題座談會,旨在通過有效手段規范市場行為,整治這一亂象,推動二手車市場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據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二手車相關企業數量已超過106.3萬家,且處于在業或存續狀態。其中,僅在2025年上半年,新注冊的二手車相關企業就達到了約6.9萬家。從近年來的注冊趨勢來看,二手車相關企業的數量呈現出逐年遞增的態勢,并在2023年達到了歷史高峰,盡管去年增速略有放緩。
從地域分布來看,山東省、廣東省和江蘇省的二手車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分別超過了11萬家、9.8萬家和7.2萬家。這些地區不僅經濟發展迅速,汽車消費市場也相對活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天眼查的風險數據顯示,約有5.36%的二手車相關企業涉及司法案件,這反映出二手車市場仍存在一定的法律風險和問題。規范市場行為、加強監管力度,對于保障消費者權益、推動二手車市場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