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汽車行業正步入一個關鍵的轉型階段,新能源汽車的普及率持續上揚,整個產業展現出穩健向好的發展趨勢。然而,行業內部卻暗流涌動,一場以無序價格戰為特征的“內卷”競爭正悄然侵蝕著行業的健康根基,對產業鏈的穩定發展構成了嚴峻挑戰。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汽車經銷商作為連接制造商與消費者的橋梁,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進價與銷售價格倒掛已成為業內普遍現象,而廠家返利的滯后更是雪上加霜。經銷商的資金鏈因此變得異常脆弱,回款周期的延長更是加劇了這一風險,使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港股上市經銷商的財報數據揭示了這一嚴峻現實。除了極少數企業外,整個行業普遍陷入虧損境地。高達84.4%的汽車經銷商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價格倒掛問題,其中60.4%的經銷商價格倒掛幅度甚至超過了15%。這一數據背后,是經銷商流動資金的嚴重流失,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
與此同時,國內乘用車行業的庫存問題也日益凸顯。截至今年4月末,行業庫存量已達到350萬輛,同比增加12萬輛。在“以銷定產”成為行業共識的背景下,這一龐大的庫存量無疑反映了整車企業向經銷商強行壓庫的現實。經銷商成為了廠家轉嫁庫存壓力的主要對象,承受著巨大的資金和經營壓力。
這場價格戰的影響并不僅限于經銷商層面,而是正在向整個產業鏈蔓延。上游零部件企業同樣被迫接受采購價格連年下降的現實,降幅普遍在10%至15%之間。這種持續的成本壓力使得供應商的經營狀況急劇惡化,質量防線也面臨著嚴峻挑戰。
雖然消費者在短期內能夠從價格戰中受益,享受到低價優惠,但從長遠來看,他們可能會成為最大的受害者。行業利潤的下滑將直接影響企業的研發投入能力,產品質量的一致性難以保證。售后服務網絡的萎縮也將對消費者的用車體驗造成直接影響。所謂的“超值價格”往往是以犧牲產品品質和長期服務為代價的。
數據顯示,2024年汽車制造業的利潤率僅為4.3%,遠低于整體工業企業5.4%的平均水平。進入2025年,這一狀況并未得到改善,前四個月汽車行業的利潤率更是進一步下滑至4.1%。這一趨勢表明,價格戰正在嚴重削弱整個行業的發展根基,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構成了嚴重威脅。
更為嚴重的是,這種無序的價格競爭還可能導致行業內部的惡性競爭進一步加劇,形成惡性循環。一些企業可能會為了爭奪市場份額而不惜采取更加激進的定價策略,從而進一步壓縮整個行業的利潤空間。
面對這一嚴峻形勢,汽車行業亟需尋求破解之道。只有通過加強行業自律、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優化供應鏈管理等方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價格戰帶來的問題,推動整個行業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