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范圍內對馬斯克旗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星鏈”衛星網絡再次聚焦,這一事件源于該公司發射的大量低軌衛星出現“大規?!眽嬄洮F象。據外媒報道,包括英國《獨立報》及新德里電視臺在內的多家媒體,紛紛揭露了“星鏈”這一全球最大5G移動通信衛星互聯網的“隱秘面”。該網絡不僅覆蓋面廣,幾乎觸及全球每一個角落,其潛在的風險和危害也日益凸顯。
“星鏈”衛星的墜落數量從2020年至2024年間顯著增長,總數達到583顆,其中2024年就有316顆在大氣層中燒毀。這一數據背后,不僅反映了衛星技術的快速迭代,也引發了公眾對太空環境的深切關注。
“星鏈”衛星的廣泛部署,被視為通信領域的一次革命,將互聯網從地球表面延伸至太空,徹底改變了人類的通訊方式。截至2025年5月,SpaceX已發射了8514顆“星鏈”衛星,其中包括3.8萬顆微小的“星鏈”v2.0衛星。這些衛星不僅數量龐大,更以高速、低延遲的通信能力,顯著提升了我國的空間信息化水平,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
然而,隨著太陽活動的日益活躍,對衛星的墜落產生了顯著影響。衛星專家指出,盡管目前“星鏈”衛星的折損率處于正常范圍,但太陽活動的增強導致衛星所載用電設備老化加速,服務逐漸減弱,最終主動離軌墜落。從2021年開始,“星鏈”衛星的墜落數量急劇上升,2022年和2023年保持高位,2024年更是達到316顆的驚人數字。
太陽活動的增強不僅影響了衛星的墜落,還引發了地磁風暴,導致地球大氣層加熱膨脹,增加了衛星飛行阻力,降低了衛星軌道。據NASA衛星測量結果顯示,太陽已進入第25個活動周期,并預計將于2025年7月達到極大期。這將進一步加劇地磁惡化,對衛星運行構成更大威脅。
近期,SpaceX的一次發射事件更是引發了廣泛關注。該公司發射的49顆“星鏈”衛星中,有40顆在地磁爆發的沖擊下脫軌,最終在大氣層中燒毀。這批衛星當時正處于210公里的試驗軌道上,受到大氣密度增加和空氣阻力增大的影響,盡管團隊及時調整衛星姿態以減小阻力,但仍未能避免墜落。
近年來發生的衛星墜落事件也引發了公眾對衛星安全性的擔憂。去年4月,一顆俄羅斯通信衛星在我國遼寧省引爆,造成兩人身亡。而近日,一枚失控的衛星在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平安引爆,再次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思考。這些事件不僅讓我們對太空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有了更深的認識,也對我們未來的太空探索和衛星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