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論壇再次成為業界焦點,各路大佬的警示之聲不絕于耳,仿佛一場思想的盛宴,卻又夾雜著激烈的辯論。回顧過去兩年的中國汽車市場,仿佛陷入了一個無盡的漩渦,價格戰與輿論戰交織,循環往復,讓人不禁思考: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2023年,汽車圈頻繁提及的一個詞是“疲憊”。內耗嚴重,整個行業都在經歷一場高強度的考驗。價格戰雖然推動了中國汽車產業的進步,但也讓一些車企經歷了脫胎換骨般的調整。然而,至今勝負仍未揭曉,行業格局依舊撲朔迷離。
曾幾何時,科技企業跨界進入汽車領域,如同鯰魚效應,攪動了整個車圈。但如今,這些企業也遭遇了階段性挫折,開始趨于平淡。相反,頭部自主品牌卻成了最為活躍的力量,這或許是市場規律使然,無人能逃。
然而,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往往只關注結果,卻忽視了過程的重要性。過程的周期長短,決定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最終帶來的行業變革是正向還是負向。當前,中國汽車市場部分車企急于求成,導致副作用顯現。若能以更長遠的眼光推進,結果或許會有所不同,企業的生存狀態也將更為穩健。
一些車企將“低價”等同于“高性價比”,甚至視為“產業進步”,卻忽略了惡性競爭的嚴重后果。為搶占市場份額,不惜虧本降價,導致研發投入減少、供應鏈壓力增大,甚至產品質量受損。消費者雖然短期內受益,但長期來看,可能面臨產品更新緩慢、售后服務質量下降等問題。
更為嚴重的是,若行業陷入“不降價就賣不動”的困境,將嚴重削弱中國汽車的高端化潛力。中國手機產業的歷程就是一個警示,早期靠價格戰搶占市場,但真正崛起是在突破核心技術、建立高端形象之后。汽車行業同樣如此,價格競爭只是手段,技術、品質和品牌價值的提升才是終點。
若價格戰只是短期策略,能夠倒逼外資讓利、加速市場洗牌,同時本土車企趁機提升技術、優化供應鏈,那么最終將走向良性競爭,消費者受益,產業升級。但若長期依賴低價競爭,陷入惡性循環,將透支行業未來。
自主品牌與外資品牌的競爭日益激烈,但并非要將外資品牌趕出中國。每種品牌都有其生存法則,強者更不會輕易放棄。中國汽車市場的產銷量終將趨于穩定,任何一家車企的體量也會見頂。自主品牌的迅猛攻勢雖取得一定成效,但過度激進的擴張可能帶來反噬。
外資品牌在高端市場、全球化布局和核心技術上的積累依然深厚。自主品牌的勝利不應僅是銷量的替代,而應是體系的超越。否則,即便短期份額飆升,也難以經受產業周期和消費升級的考驗。
比亞迪李云飛的話值得整個汽車行業深思:“連國內的事情都沒整好,沒整明白,你去國外出海,未必是好事。”這戳中了國內多數車企的軟肋。從全球市場地位來看,中國車企仍有待提升,缺乏具有廣泛影響力和深厚底蘊的領軍企業。
與國際汽車巨頭相比,中國車企在品牌知名度、市場份額、技術研發等方面仍有較大差距。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也指出,要向世界一流車企學習,構建體系能力。同時,中國車企在產品布局上缺乏合理規劃,盲目跟風導致產品線雜亂無章。而國際車企則擁有清晰的戰略規劃,形成完整的品牌矩陣。
中國車企在細分市場缺乏標桿產品,國際車企則占據著主導地位。在新能源時代,中國車企不僅要技術領先,更要維護好標桿產品這一重要資產。在品牌力方面,中國車企尚未出現真正的高端品牌,而國際巨頭則在全球高端汽車市場占據主導地位。
因此,中國車企需要明白,海外市場不是國內內卷的避風港,而是更高維度的競技場。沒有在國內市場完成體系化修煉的企業,盲目出海無異于舍本逐末。新能源時代,全球汽車產業歸零重啟,中國車企需以更加穩健的步伐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