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車行業內關于自動駕駛技術的討論再度升溫,焦點集中于自動駕駛分級標準的合理性上。在2025未來汽車先行者大會上,華為終端BG董事長余承東不僅質疑了同行的智能駕駛能力,還直接指出自動駕駛L3級別的定義存在不合理之處,呼吁業界應從用戶體驗和交通安全的新視角出發,重新審視并定義自動駕駛的標準劃分。
這一觀點迅速引發了廣泛討論。自動駕駛技術按照L0至L5的分級體系,早已成為行業共識。那么,為何華為會認為L3級別不合理?其背后的意義何在?這些問題不僅關乎企業間的競爭,更觸及自動駕駛技術能否順利步入商業化的關鍵門檻。
事實上,自動駕駛分級標準自誕生起就并非無懈可擊。這一標準最初由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會(SAE)于2014年提出,主要依據自動駕駛系統對人類駕駛員的依賴程度進行劃分。例如,L2級別表示自動駕駛系統輔助駕駛,人類主導;而L5級別則代表完全無人駕駛,無需方向盤。這一標準簡潔明了,易于理解,因此逐漸被各國采納,包括中國于2021年推出的《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也參考了這一體系。
然而,這套分級標準實際上存在著技術上的局限性和時代特征。在2014年,自動駕駛技術尚未成熟,因此分級標準只能以人車控制權作為簡單參照。這導致在高階自動駕駛領域,標準留下了諸多模糊地帶。例如,L4與L5級別之間僅差一個方向盤,是否真的存在技術代差?L3級別要求駕駛員隨時接管車輛,這一規定是否合理?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快速發展,這套分級標準的局限性愈發凸顯。它不僅無法詳細規范自動駕駛的技術能力,還引發了一系列問題。例如,L3級別的定義因其不合理性而備受質疑,甚至在實際應用中導致了安全事故。標準忽視了不同駕駛場景的差異,以及具體自動駕駛功能的合理性,使得成熟的技術無法及時應用,同時也限制了自動駕駛能力的多樣化發展。
余承東指出,如果能夠在市區內實現L3級別的自動駕駛,那么實際上已經接近L4級別的能力。這一觀點揭示了自動駕駛技術在不同場景下所需的能力差異,以及現有分級標準的局限性。在印度等交通復雜的地區,自動駕駛技術的普及更是面臨巨大挑戰,需要更加靈活和細致的分級標準來適應。
由于自動駕駛分級標準的落后和模糊,相關法律法規也無法支持L3級別自動駕駛上路。這導致車企在推廣自動駕駛技術時面臨困境,只能采用主觀概念進行表述,缺乏標準化依據。這不僅使得自動駕駛能力的優劣無法區分,還容易引發安全事故,進而引發監管收緊,延遲自動駕駛產品上市。具有高水準自動駕駛能力的車企因此遭受了不必要的損失。
華為呼吁打破現有的自動駕駛分級體系,建立更加詳細和多樣的分級標準,以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健康發展。這一觀點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同。自動駕駛技術作為一場顛覆性的技術變革,需要更加謹慎和細致的標準制定來確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打破舊的分級概念,建立新的常識,或許正是自動駕駛技術步入商業化新時代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