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宇宙中是否存在除地球以外的生命星球,一直是科學家們探討的熱門話題。如今,中國科學家的一個重大發現,給這一古老問題帶來了新的曙光。
中國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大約2400光年的宇宙深處,探測到了一顆被稱為“超級地球”的行星——開普勒-725c,其環境可能適宜生物生存。
據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團隊介紹,開普勒-725c的質量約為地球的10倍,它位于其恒星的“宜居帶”內,這意味著其表面溫度適中,能夠允許液態水的存在。這一特性讓科學家們推測,這顆行星上可能存在與地球相似的碳基生命。
開普勒-725c被認為是一顆巖石行星,表面可能覆蓋著海洋,并存在裸露的陸地。科學家們表示,這顆行星可能是一個由揮發性物質主導的水世界,其環境與地球有著諸多相似之處。
值得注意的是,開普勒-725c繞其恒星公轉的周期僅為207.5天,這意味著該行星上的一年比地球上的一年要短得多。同時,由于其自轉軸與地球存在差異,該行星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大約是地球的1.4倍。然而,科學家們認為,這些因素并不會導致開普勒-725c過熱,從而排除其表面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開普勒-725c之所以被稱為“超級地球”,是因為其質量高于地球,但低于冰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這顆行星還在一個“偏心軌道”上運行,這意味著其運行軌道并非圓形,與中心天體的距離會有顯著變化。
開普勒-725的恒星比我們的太陽年輕得多,只有16億年的歷史,而我們的太陽已有46億年的歷史。科學家們利用一種名為“凌星計時變分法”的巧妙方法,基于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測量數據,成功發現了這顆神秘的“超級地球”。
TTV法是通過觀測已知凌星行星預測凌星時間出現的微小不規則性,來探測其他行星的存在。這種方法特別適合探測體積小、軌道周期長的行星,這些行星使用其他方法很難被發現。開普勒-725c的發現,不僅拓展了人類尋找宜居行星的技術邊界,也為在浩瀚宇宙中探尋地外生命跡象提供了新的希望。
開普勒-725c的發現也引發了科學家們對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深入思考。這顆行星的深入研究,將是解開生命之謎的重要一步,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宇宙的奧秘和生命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