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利市,一座承載著全國基本農田發祥地歷史榮譽的城市,近日在耕地保護領域邁出了科技賦能的新步伐。6月24日的一個下午,位于毛市鎮卸市村的鐵塔攝像頭捕捉到了田間挖掘機作業的情景,這一舉動迅速觸發了預警系統。
接到預警后,監利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的工作人員迅速行動,通過耕地保護數字化治理綜合監管平臺,指令無人機展開自動巡查。短短十分鐘內,無人機不僅精準定位了作業現場,還迅速完成了取證工作。經過仔細判斷,確認該作業屬于正常范疇,隨即解除了預警,整個過程高效閉環。
監利市作為全國基本農田保護的先驅,早在1988年就率先劃定了全國第一塊“基本農田保護區”,并成功推廣了這一經驗。然而,面對耕地“非糧化”“非農化”等監管難題,傳統的人防手段顯得力不從心。為此,監利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主動作為,牽頭建設了耕地保護數字化治理綜合監管平臺,以“人防+技防”的全新模式,破解了監管難題。
該平臺充分利用北斗導航系統的技術優勢,構建了覆蓋“星天地”的監測網絡。其中,“星”指的是北斗星基感知網,能夠精準識別耕地用途的轉變情況;“天”則是在重點區域部署的12臺無人機,它們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聯動巡查;“地”則是遍布全市的146個高清攝像頭,這些攝像頭安裝在鐵塔高點,實施24小時不間斷的360度輪巡,單個設備的監控范圍可達3-5公里,真正實現了全區域無死角監管。
據監利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總工程師劉冬介紹,監管平臺的投入使用,不僅大幅提升了自然資源執法的信息化水平,還有效節約了人力和交通成本。預計每年可節約相關費用約200萬元。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平臺,監管部門能夠第一時間發現違法行為,并及時采取措施予以遏制,有效保護了寶貴的耕地資源。
監利市并未止步于耕地保護領域的應用。未來,該市還將依托鐵塔全域視聯網及平臺算法優勢,積極探索在環保、農業、水利、交通等多個行業領域的應用場景,為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