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汽車行業迎來了一項重要舉措——2025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正式啟動。此次活動由工信部等五部門聯合發起,旨在加速補齊鄉村地區新能源汽車消費的短板,推動構建綠色低碳、智能安全的鄉村居民出行體系。
近年來,中國汽車行業發展迅猛,年產銷量已突破3000萬輛大關,新能源市場更是突飛猛進。然而,市場增速放緩、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加劇等問題也隨之浮現,困擾著行業的健康發展。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車下鄉政策的出臺,無疑為行業開辟了新的增長空間。
回顧歷史,早在2009年,汽車下鄉政策就曾助力車市發展。而十年后的2019年,國家發改委等10部門再次聯合發布推動消費的方案,重啟汽車下鄉政策。從2019年方案發布到2020年正式啟動,再到2021年持續開展的“新能源汽車下鄉”,這一波政策刺激取得了顯著成效。數據顯示,從2020年7月開始,共有20余家車企的60多款車型參與了“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銷量超過18萬輛,有效緩解了2020年疫情帶來的車市低迷。
本次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的主題為“綠色、低碳、智能、安全——賦能新農村,暢享新出行”,旨在通過一系列展覽展示、試乘駕駛等活動,推廣滿足鄉村地區使用需求、口碑好、質量可靠的新能源車型。活動選取了124款車型,相比2024年的99款增加了25款,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特斯拉更是首次參與此次活動,其標桿效應將顯著提升下鄉車型的整體吸引力,同時也標志著高端品牌開始下沉市場。
比亞迪領銜11款車型,從海鷗到唐DM-i全面布局,覆蓋微型車到中高端SUV,供給豐富度直追一二線市場,與多家自主品牌車型一起,精準覆蓋細分市場和具體消費需求。活動還提供了購車優惠、稅費減免、兼容鼓舞支持、售后服務保障等一系列服務,為縣域市場注入了強勁動力。
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的背后,隱藏著千億級別的消費市場。隨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購車基礎日益堅實。政策紅利、就業渠道拓寬及鄉村振興的綜合作用下,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領跑城鎮,進一步釋放了下沉市場的消費動能。同時,農村地區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仍有巨大提升空間,每百戶汽車保有量僅為42輛,遠低于城鎮居民的81輛。這意味著農村地區超2000萬輛的燃油車保有量,按年5%的新能源替代率測算,每年潛在置換需求可達百萬輛級。
然而,新能源汽車下鄉也面臨著不少挑戰。充電焦慮成為鄉村汽車消費的“攔路虎”,縣域公共充電樁密度低、小區私人樁安裝率低等問題困擾著縣域及以下市場的消費熱情。同時,新能源車企的服務網絡優先布局熱門城市,導致偏遠鄉鎮車主面臨“修車比買車難”的困境。產品適配性也需要不斷提升,以滿足鄉村消費者的實用需求。
針對這些問題,本次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進一步考慮了下沉市場的新能源汽車消費痛點。活動將組織新能源汽車售后維保服務企業、充換電服務企業、保險、信貸等金融服務企業協同下鄉,持續優化鄉村地區新能源汽車應用配套環境。同時,推動車網互動技術在鄉村地區應用,提升鄉村綠色發展水平。落實一系列政策工具,鼓勵車企豐富產品供給、提升服務水平,積極擴大新能源汽車在鄉村地區的消費。
在組織方式上,活動鼓勵各類新能源汽車生產、銷售、金融、充換電及售后服務等領域市場主體共同參與,結合以舊換新、縣域充換電設施補短板等政策工具,定制一體化促銷方案。同時,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活動,推動線上下單、線下交付、售后跟進的服務閉環。
新能源汽車駛向下沉市場的征程,既是銷量的拓展,更是一場關于效率的實踐。只有當充電不再是焦慮、服務體系跨越最后一公里時,下鄉的新能源車才能真正駛向更廣袤的土地,為鄉村地區帶來更加便捷、環保的出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