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能源總署(IEA)發布了題為“Global EV Outlook 2025”的系列報告,其中專注于電動車電池的部分揭示了行業的重要動態。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鋰電池組價格顯著下滑20%,創下了自2017年以來的最大降幅,這一趨勢預示著電動車的生產成本有望繼續走低,標志著全球電動車及電池產業正邁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電動車市場的年度銷量實現了25%的增長,這一增長不僅推動了電動車的普及,還帶動了能源領域電池需求的激增,達到了1 TWh。尤其是電動車電池的需求,更是增長了超過950 GWh,與2023年相比增長了25%。IEA預測,到2030年,電動車電池的需求將突破3 TWh。鋰電池組價格的下跌,主要歸因于產能的提升和供應過剩,這導致了礦業公司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
IEA預計,未來幾年鋰的供應將持續超過需求,這一趨勢導致的低價可能會抑制未來市場的投資發展。關鍵礦產價格的低迷,以及中國等特定市場的激烈競爭,將進一步壓縮電池的利潤空間。以鋰為例,盡管2024年的市場需求達到了2015年的6倍,但鋰的價格仍然下跌了近20%。
盡管全球鋰電池組價格普遍下降,但不同地區的降幅存在差異。IEA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市場的價格降幅最大,達到了30%,而歐洲和美國則分別下降了10%至15%。在電池需求方面,中國市場增長了超過30%,而美國和歐洲地區的需求則保持在20%左右。
IEA特別指出,在電動商用車和卡車領域,電池的需求增長了超過75%,占全球電動車電池需求的近3%。其中,歐洲地區的增長幅度為25%,占據了全球總量的10%。IEA預測,到2030年,電動商用車和卡車的需求將增長兩倍,達到8%以上。IEA還提到了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的電池單位成本較純電動車(BEV)更高,這主要是由于PHEV的電池體積更小、功率需求更高,以及設計更為復雜等因素所致。
在電動車市場中,磷酸鐵鋰電池(LFP)的影響力顯著。中國在這一領域的技術和普及上處于領先地位,其在東南亞、巴西、印度等地區的滲透率高達50%。美國和歐洲地區用于制造電動車的LFP電池,大部分也來自中國。特斯拉是LFP電池應用的重要推動者,美國生產的搭載LFP電池的電動車中,約85%為特斯拉車型;而在歐洲地區,約60%的LFP電池從中國進口,其中50%用于特斯拉車型。
歐洲汽車品牌也開始青睞為旗下電動車搭載LFP電池,以降低生產成本。例如,Stellantis集團與寧德時代合作,在西班牙建立了年產量達50 GWh的合資電池工廠,這將有助于歐洲汽車品牌及產業提升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