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宇宙中是否孤獨存在生命的探索從未停歇。近日,一項由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主導的中德聯合研究,為這一謎題提供了新的線索。
科學家們宣布,他們在一顆與太陽相似的恒星——開普勒-725的周圍,發現了一顆質量為地球十倍的行星,這顆行星被命名為開普勒-725c,且位于其宜居帶內,因此被形象地稱為“超級地球”。這一發現于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學》上發表。
據悉,這是科學家首次利用凌星中間時刻變化(TTV)反演技術,在類太陽恒星的宜居帶內發現此類行星。開普勒-725c的發現,得益于該技術對行星系統中另一顆凌星行星公轉軌道周期的微小偏離的精確觀測,從而成功推斷出這顆“超級地球”的存在。
云南天文臺的研究員顧盛宏表示,開普勒-725c位于其恒星的宜居帶內,這意味著它有可能存在類似于地球上的碳基生命。然而,這顆恒星距離太陽系約2472光年,且其年齡僅為16億歲,相比太陽更為“年輕”,表面活動也更為劇烈。
盡管開普勒-725c的發現令人振奮,但科學家們也指出,已發現的宜居帶行星是否真的具備類地生命存在的條件,還需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截至目前,科學家已發現5912顆太陽系外行星,但其中適合類地生命生存的行星數量仍然非常稀少。
對于開普勒-725c的發現,研究團隊表示,這是他們多年來的努力與堅持的結果。他們利用先進的觀測技術和數據分析方法,不斷拓寬人類對宇宙的認知邊界。未來,他們將繼續致力于尋找更多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為人類探索宇宙生命的奧秘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