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車行業(yè)內的一場“口水大戰(zhàn)”引發(fā)了廣泛關注。事件的起因在于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在一次行業(yè)大會上的發(fā)言,他提到有外來企業(yè)僅憑一款車型便迅速占領市場,雖然產品質量和自動駕駛能力并非頂尖,但憑借強大的品牌和流量效應,取得了巨大成功。余承東還表示,按照華為的標準,一些車企的產品甚至不應被允許上市,他呼吁行業(yè)應鼓勵先進,打擊夸大宣傳的行為。
盡管余承東沒有直接點名,但外界普遍將其言論與小米汽車聯(lián)系起來。余承東還略帶酸意地表示,華為的產品在質量、體驗和性能上都優(yōu)于競爭對手,但銷量卻遠不及對方,甚至不及對方的零頭。
面對這一波輿論風波,小米汽車迅速作出回應。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小米SU7的熱銷和高關注度是基于其強大的產品力。而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則引用了一句莫言的名言:“詆毀,本身就是一種仰望。”雖然雷軍隨后編輯了這條微博,刪除了引用部分,但這一舉動仍被視為對余承東言論的間接回應。
這場“口水大戰(zhàn)”不僅讓兩大行業(yè)巨頭站在了對立面,更引發(fā)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小米汽車的成功,究竟是依靠營銷還是產品實力?從商業(yè)角度來看,小米汽車無疑是成功的典范。自2024年4月至12月,小米汽車在短短9個月內實現(xiàn)了13.5萬輛的銷量,而小米SU7的第10萬輛車下線更是只用了230天。這一成績遠超過蔚來、小鵬、理想等友商,甚至在全球汽車企業(yè)市值排名中,小米已經穩(wěn)居前三,超過了比亞迪。
小米汽車的成功背后,離不開其高顏值、精準的市場定位以及強大的營銷能力。雷軍作為小米的創(chuàng)始人,更是親自上陣為小米汽車站臺,從為車主開車門到擔任產品講解員,再到親測小米SU7,這些舉動都讓小米汽車迅速積累了人氣。然而,在營銷的光環(huán)之下,一些潛在的風險也被忽視。
今年3月29日,一輛開啟“NOA輔助駕駛”的小米SU7在高速上發(fā)生嚴重事故,車輛撞上水泥護欄后電池爆燃,導致三名乘客不幸遇難。這一事件讓小米汽車的口碑瞬間轉折,盡管小米成立了專項小組配合調查,但長期未公布事故責任認定結果,雷軍的微博也長時間停更,直到輿論發(fā)酵后才親自發(fā)聲。這一事件讓雷軍和小米深刻意識到,造車與造手機有著本質的不同,汽車一旦發(fā)生重大事故,后果往往不堪設想。
回顧小米的造車之路,其性價比策略和供應鏈把控能力曾讓其在手機領域大放異彩。然而,在汽車這一重資產行業(yè)中,技術沉淀和資金投入同樣至關重要。一旦車子出現(xiàn)安全問題,對車主的傷害將是不可挽回的。因此,如何在營銷與產品安全之間找到平衡,成為雷軍和小米必須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