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專用車領域,創新與競爭力產品的涌現,正引領著行業的蓬勃發展。十堰,這座因汽車工業而興起的城市,擁有高達56家具備專用車生產資質的企業,年均產量穩定在10萬輛左右。其產品種類豐富,涵蓋了自卸車、廂式車等六大類別,共計3162個公告產品。十堰正致力于打造一個千億級的專用車產業集群,預計到2027年,其專用車產量將攀升至15萬輛。
東風商用車,作為十堰的本土企業,其專用車底盤的銷售業績尤為亮眼,累計銷量已突破30萬臺。這些底盤不僅在國內市場廣受好評,還服務于環衛、消防等多個領域,展現了強大的市場競爭力。東風商用車事業部總經理張小帆指出,在“雙碳”戰略和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專用車正朝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方向快速發展,產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
專用車產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逐漸擺脫了以往“散、小、亂”的形象,實現了質的飛躍。此次行業大會不僅標志著專用車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的重要一步,更是產業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百人會研究團隊將課題聚焦于“重新定義專用車:打造高價值、高增長、高技術含量的‘商用車+’產業”,首次將專用車視為一個全新的產業生態。
該課題揭示了中國專用車產業正在發生的八大轉變,這些轉變如同“蝶變”一般,為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從產業視角來看,傳統專用車被視為商用車的衍生品,僅僅是在商用車底盤的基礎上進行簡單改裝。然而,隨著產業的發展,專用車正逐漸轉變為一個“加法”產業,即在商用車的基礎上疊加更多價值,跳出單純造車的思維,將車外技術與功能融入其中,實現價值的突破。
與商用車的紅海競爭相比,專用車領域通過挖掘車外價值、瞄準細分市場和應用場景,已經成為一個具有高增長潛力的新賽道。智能化等先進技術的賦能,更是讓專用車有望發展成為高技術產業,企業也將向高新技術方向轉型。
在功能屬性上,專用車也在發生著顯著變化。它們正從傳統的交通工具定位,向高端多功能裝備升級。行業“上裝一體化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打破了商用車與專用車分離的舊模式,推動了產業的融合與躍升。同時,在產業驅動力方面,專用車正加速從燃油時代向綠色化與智能化邁進。2024年,中國新能源專用車的銷量超過了30萬輛,滲透率接近30%。預計到十五五末,城市短途物流、市政環衛等領域將實現電動化普及。
專用車的智能化場景適配性強,不僅涵蓋了車輛本身,還延伸至上裝功能,邊界更廣、影響更深遠。與乘用車“先電動化后智能化”的發展路徑不同,專用車自新能源化起步階段便呈現電動化與智能化并駕齊驅的特征。這種“兩化”協同推進的發展模式,構成了產業發展“上半場”的主旋律。
在產業生態方面,傳統專用車生態呈現出碎片化、小作坊的特征,缺乏大工業思維。然而,汽車工業以規?;瘜崿F低成本、高端產品大眾化的特性,正是專用車發展所需。當前,專用車亟需引入大工業思維,推進集成化、規?;a,并融入無人機、機器人等智能化產業。同時,還需要培育覆蓋制造與生產性服務業的高端生態,補足工業設計、技術研發、出海支撐等服務體系,重塑傳統發展模式。
在商業模式上,專用車行業也在經歷著轉型。隨著汽車行業從制造向全生命周期價值運營轉變,專用車也不例外。其商業模式正從“賣車”轉向“賣服務”,圍繞冷鏈、消防等場景,為用戶提供增值服務。這種制造服務化的轉型,要求企業突破傳統思維,從產品導向轉向場景服務導向,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專用車的國際化趨勢也日益凸顯。2024年,中國新能源專用車出口量約5萬輛,同比增長44%。商用車、專用車的國際化已從燃油產品為主,轉向智能綠色的新能源產品。國內企業若能打破壁壘,實現與國際市場的深度鏈接,將推動全球專用車的發展,展現中國產業的強大力量。
在生產制造方面,專用車行業也在借鑒乘用車的經驗,引入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提升生產水平。未來,專用車有望打造超級工廠、燈塔工廠,實現制造水平的革新。同時,在行業管理方面,也需要推動管理體系向現代化轉型,構建更先進的標準體系,以高標準淘汰落后產能,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