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攜手工業和信息化部,針對行業內愈演愈烈的價格競爭發出了聯合聲明,為這場曠日持久的價格戰按下了緊急制動。監管層面明確指出,無序的價格競爭正在嚴重透支中國汽車產業的未來潛力。
這場價格戰引發的產業內卷現象,已經遠遠超出了價格范疇,波及到技術路線選擇、產品質量把控以及服務保障等多個維度,亟需從產品本質層面出發,重構行業的價值體系。
從產品角度來看,汽車行業正面臨三大內卷困境。首要的便是價格戰導致的行業利潤率急劇下滑。數據顯示,2024年汽車行業利潤率僅為4.3%,而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這一數字進一步跌至3.9%,遠低于制造業的平均水平。
合理的利潤空間對于汽車企業的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它不僅支撐著企業的研發投入,還是維護供應鏈穩定的關鍵所在。缺乏足夠的利潤空間,汽車企業難以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也難以維持高標準的質量管理體系。更為嚴重的是,利潤枯竭將削弱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使其在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失去方向。
汽車工業的特殊性在于其長周期、高投入的特點,任何技術創新都需要持續的資金和時間投入。一旦陷入“降價-虧損-再降價”的惡性循環,將嚴重阻礙中國汽車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第二重困境在于產品質量管控的失守。由于價格戰的壓力,零部件采購價格連年大幅下降,降幅高達10%-15%。如果這一趨勢持續下去,部分供應商可能會通過降低材料品質來降低成本。
材料品質的下降往往難以被消費者短期內察覺,但長期來看,將大大增加產品的故障率。一旦零部件質量妥協成為行業潛規則,整個產業鏈將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堅守質量底線的企業將被淘汰出局,而投機取巧者則通過價格戰進一步壓縮行業利潤空間,導致全行業產品質量整體下滑。
第三重困境是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許多新車上市時,只是簡單堆砌“冰箱、彩電、大沙發”等配置,缺乏真正的差異化創新。
這種“跟風式”研發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更反映出汽車企業的創新與消費者真實需求嚴重脫節,難以培育出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為了破解產品內卷現象,需要從三個維度入手。首先,技術路徑的選擇必須回歸價值創造的本質,同時探索更加高效的發展模式。例如,全固態電池、分布式電驅動系統等前沿技術的攻關,可以通過建立“企業主導、市場導向、產學研合作”的創新聯合體來實現,整合產業鏈資源,加速技術突破和產業化進程。
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應確保研發方向緊貼市場需求,避免技術研發與商業應用脫節。市場導向機制可以篩選出最具前景的技術路線,提高創新效率。產學研合作則能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基礎研究優勢,彌補企業在前沿技術儲備上的不足。
其次,行業協會應發揮牽頭作用,聯動各大車企建立覆蓋“研發-生產-售后”全鏈條的質量追溯機制。這一機制可以從根本上杜絕“降本減配”的投機行為,倒逼企業在研發階段就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同時在售后環節快速定位問題源頭。
通過這樣的機制,汽車行業才能擺脫“重營銷輕質量”的短視思維,真正回歸到以品質取勝的良性競爭軌道上來。
最后,差異化創新是汽車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企業應摒棄“配置堆砌”的思維模式,轉向“體驗重構”的創新路徑。從用戶的真實使用場景出發,在智能交互、能源管理、安全防護等核心領域建立差異化技術優勢。
針對行業痛點,監管層正在積極構建護航產品升級的政策框架。例如,工信部新規要求車企對組合輔助駕駛功能進行充分測試驗證,并明確系統功能邊界,以確保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