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了一項重大倡議,為汽車行業內的“內卷式”競爭按下了暫停鍵。這一舉措引發了廣泛關注,特別是在財經領域,被視為對車企盈利能力和投資者利益的重要影響。
中汽協此次提出的倡議,主要包括四條核心規定,直指當前汽車行業最為激烈的“價格戰”。其中,第三條尤為引人注目,明確規定除了正常的庫存清理外,禁止企業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產品。這一規定不禁讓人回想起去年某車企大幅度降價9萬元的舉動,當時這一降價策略迅速被其他車企效仿,導致整個行業的利潤率急劇下滑,部分企業的利潤率甚至跌破5%,連零部件供應商也不得不壓縮產品耐久性指標以降低成本。
從數據上看,汽車行業的利潤率已經處于歷史低位。2025年前五個月,全行業的利潤率僅為4.4%,部分車企更是陷入了銷量增長與虧損加劇的惡性循環。更為嚴重的是,這種無序的價格戰已經開始破壞整個產業鏈的生態平衡。有報道指出,某新興汽車品牌為了提升銷量,將電池采購價格壓低至市場價的80%,導致供應商只能采取降低電芯容量的方式應對,最終使得消費者購買到的車輛續航能力大打折扣。
事實上,汽車行業的價格戰并非新鮮事。早在2023年,湖北地區東風雪鐵龍C6的大幅降價就曾引發了一場搶購熱潮,但這一熱潮過后,神龍汽車雖然短期銷量激增,卻面臨著產能極限和供應鏈幾近崩潰的困境。更為深遠的影響是,這種非理性的降價行為讓消費者形成了“買漲不買跌”的心理預期,導致市場觀望情緒日益濃厚。
光伏行業的歷史教訓同樣值得汽車行業警惕。幾年前,光伏企業為了搶占市場份額,盲目擴產降價,最終導致全行業產能過剩,龍頭企業利潤率暴跌70%。直到行業協會出臺成本紅線政策,才逐步引導行業回歸健康發展軌道。當前,汽車行業正面臨著類似的困境,3500萬輛的產能與2500萬輛的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近28%的過剩,如果繼續以價格戰為主要競爭手段,很可能步光伏行業的后塵。
為了落實這一倡議,中汽協已經聯合多家頭部企業展開自查行動,重點關注那些低于成本價銷售的車型。例如,某品牌新推出的新能源SUV,官方指導價為18萬元,但市場成交價已經跌破15萬元,而據行業估算,該車型的成本價至少在16萬元以上。這種明顯的賠本銷售策略,很可能成為中汽協整頓市場的首要目標。
對于投資者而言,中汽協的這項倡議無疑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那些依賴低價策略沖擊銷量的企業,雖然短期內可能吸引市場關注,股價飆升,但從長遠來看,無異于飲鴆止渴。真正值得投資者關注的,是那些在技術研發上持續投入、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以比亞迪為例,該公司每年投入數百億元用于垂直整合和技術研發,目前核心零部件自研率已超過70%,即使在降價的情況下,也能保持15%以上的利潤率。這種以技術為驅動的發展模式,才是企業穿越經濟周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