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體上,一場復古攝影風潮正悄然興起,其主角是曾經風靡一時卻又因停產而變得稀缺的撕拉片。這種采用特殊化學涂層和成像技術的膠片,以其獨特的顯影效果和手工溫度,吸引了眾多頂流明星和普通消費者的目光。
五一假期期間,多位明星在微博上曬出了自己的撕拉片生圖,這些照片中刻意保留的顯影痕跡和邊緣撕痕,打破了精修圖的千篇一律,營造出一種別樣的氛圍感。這些生圖不僅讓粉絲們眼前一亮,更在社交平臺上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模仿。
撕拉片,也被稱為一次成像膠片,其拍攝過程充滿了儀式感。將撕拉片裝入特定的相機中,拍攝后手動拉出膠片,等待顯影時間,然后揭開底片,一張完全顯影的照片便呈現在眼前。這種照片被譽為“最接近肉眼視覺”的相片,其獨特的灰霧感和復古濾鏡效果,讓人仿佛穿越回了膠片攝影的黃金時代。
然而,撕拉片的稀缺性卻為其增添了一份神秘和珍貴。早在2008年,寶麗來就停產了撕拉片相紙,而富士也在2016年停止了彩色撕拉片FP-100C的生產。這使得撕拉片相紙成為了一種“拍一張少一張”的稀缺資源,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在閑魚平臺上,一盒10張裝的富士FP-100C彩色撕拉片相紙的價格已經被炒到了2800元至3300元不等,漲幅超過黃金,被市場戲稱為“紙片茅臺”。
這股復古風潮也迅速在社交平臺上蔓延開來。在小紅書上,“拍到了人生撕拉片”“女明星撕拉片一日體驗”等話題熱度攀升,博主們精心設計的鏡頭角度和撕拉動作,讓撕拉片成為了一種新的社交貨幣。許多年輕消費者為了追逐這種復古潮流,不惜花費高價到線下照相館拍攝撕拉片。
在杭州的一家照相館里,老板虞基見證了撕拉片從小眾愛好到大眾潮流的轉變。他最早接觸撕拉片是在2011年,當時撕拉片的價格還比較便宜。然而,隨著富士停產彩色撕拉片,愛好者們開始通過海淘囤貨,撕拉片的價格也逐漸攀升。虞基自己也囤了五六十盒撕拉片,如今已經只剩下十幾盒了。
撕拉片的爆火不僅帶動了照相館的生意,也讓二手市場上的撕拉片相紙和相機成為了緊俏商品。許多商家和個人攝影師通過囤貨和轉手銷售,賺取了豐厚的利潤。然而,這種暴富神話背后也隱藏著風險。由于撕拉片的保質期只有兩年,目前流通的相紙大多已經過期3至8年,顯影失敗的概率較高。
盡管如此,撕拉片的熱潮依然沒有減退。許多年輕消費者為了追逐這種復古潮流,不惜花費高價拍攝撕拉片。一些攝影機構也推出了仿真撕拉片攝影的服務項目,用現代相機拍攝并仿照撕拉片進行調色,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撕拉片的爆火不僅是一次復古潮流的回歸,更是消費者對“有溫度的記憶載體”的追尋。在數字化時代,人們越來越渴望那些能夠觸動心靈、留下深刻印象的影像作品。撕拉片以其獨特的成像效果和手工溫度,成為了這種需求的完美載體。
然而,隨著撕拉片庫存的逐漸消耗,其價格也將繼續上漲。這可能會勸退一部分消費者,使得撕拉片的熱潮逐漸降溫。但無論如何,撕拉片已經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它見證了人們對復古潮流的熱愛和對有溫度的記憶載體的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