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上半年,全球功率半導體市場普遍籠罩在一片陰霾之下,諸如“需求低迷”和“庫存積壓”等負面消息頻傳。行業巨頭如英飛凌和安森美更是直接坦言其傳統業務正面臨巨大壓力。然而,在這股消極氛圍中,中國功率芯片企業的表現卻顯得與眾不同。
根據英飛凌發布的最新財報,2024年全球功率半導體市場規模已縮減至323億美元。然而,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的士蘭微電子卻以3.3%的市場份額躍升至全球第六位,比亞迪也首次進入全球前十,占據3.1%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七。與此同時,英飛凌雖然仍占據市場首位,但其市場份額卻同比下降了2.9個百分點,降至17.7%;排名第二的安森美半導體和第三的意法半導體也分別下降了0.5和1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前十的企業中,僅有士蘭微和比亞迪的市場份額相較于2023年有所提升。
士蘭微電子的功率半導體營收從2023年的9.28億美元增長至2024年的10.66億美元,市場份額從2.6%提升至3.3%,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國內功率半導體行業的領先地位。比亞迪的強勁表現則主要得益于其汽車銷量的快速增長,2024年全年銷量超過427萬輛,其中新能源乘用車銷量超過425萬輛,同比增長41.1%。三菱電機、富士電機、威世半導體、東芝和NXP等企業也分別占據了市場的前五和后續排名。
從數據上看,市場份額的提升正使中國企業在全球競爭中逐漸嶄露頭角。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在今年一季度,當多家功率芯片龍頭企業對市場前景持保守態度時,中國功率芯片企業的表現卻尤為亮眼。據統計,十家中國功率半導體公司在今年一季度的業績普遍飄紅,除蘇州固锝外,其余九家公司的營收同比均有所增長;除斯達半導體外,其余九家公司的歸母凈利潤也呈現上漲趨勢。
其中,士蘭微的表現尤為突出,一季度營業收入為30億元,同比增長21.70%;歸母凈利潤為1.49億元,同比增長高達1072.43%。華潤微、宏微科技、華微電子和蘇州固锝等企業也實現了三位數的歸母凈利潤同比增幅。這一系列數據表明,中國功率半導體企業與國際廠商的市場復蘇節奏似乎并不一致,中國企業的復蘇跡象在去年就已顯現。
早在去年二季度,就有業內人士指出,功率半導體的價格開始企穩,晶圓代工廠的產能利用率開始回升。華潤微在接待機構調研時表示,其6英寸及8英寸產線的產能利用率達到90%以上,部分產品線已在95%以上;12英寸產線則處于爬坡上量及客戶驗證階段。揚杰科技也表示,公司已處于滿產滿銷狀態。晶圓代工廠芯聯集成相關人士也曾表示:“功率半導體復蘇得比預期要早,我們的產線也已基本上處于滿載狀態。”
功率半導體市場需求的穩步增長主要得益于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消費電子行業在今年一季度明顯復蘇;另一方面,高端汽車電子、AI帶動的高性能計算及高速通信等需求為產業帶來了新的成長動力。當前,中國功率半導體已在眾多領域得到應用,特別是在低端產品方面,如二極管、三極管等,已初現規模化效應和較高的國產化率。在中高端領域,如SJ MOSFET、IGBT、碳化硅等,特別是車規產品,由于起步晚、工藝復雜等問題,國內廠家仍在追隨海外廠家的發展路線。但近年來,市場逐漸從依賴進口轉向國內自給自足,國產廠商的市場空間正進一步擴大。
盡管中國功率半導體企業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汽車半導體市場仍由外企主導。英飛凌財報顯示,其在汽車半導體及汽車MCU領域均位列第一,且市場前五名均為外企。然而,隨著汽車行業電子化程度的提高,汽車芯片的需求量快速增長。國際數據公司(IDC)預計,到2027年,汽車半導體市場規模將超過880億美元。而根據英飛凌數據,2024年全球汽車半導體市場規模已達684億美元,預計未來三年將增長近29%。中國汽車半導體市場增速更為可觀,2024年市場規模達1200億元,預計2030年將突破30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25%。
多家中國功率半導體公司的財報中,“汽車”均成為關鍵詞。華潤微的MOSFET、IGBT、SiC MOS等車規級產品已進入國內頭部車企及汽車零部件Tier1的供應鏈體系,并不斷提升市場份額和競爭力。揚杰科技表示,汽車電子業務持續高速增長,一季度營業收入較去年同期增長超70%。宏微科技也已完成光伏用IGBT及車規級IGBT芯片的開發及認證,SiC產品研發進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