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車展剛剛落下帷幕,但車展上本土汽車電子產業鏈的顯著崛起仍令人印象深刻。車展現場,眾多本土汽車電子元器件廠商集體亮相,展示了從MCU、域控、存儲到功率器件、智慧座艙等領域的最新技術成果。國產汽車芯片的集中展示,數量之多、種類之全,與幾年前中國僅有幾款車規芯片時的情形形成了鮮明對比,顯示出本土汽車電子廠商已深度滲透至汽車電子的全產業鏈。
在量的積累基礎上,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融合升級成為更為深刻的變革。車展期間,眾多OEM、Tier1、零部件、芯片、軟件企業等關鍵主體,通過企業間的跨界融合或內部的全面整合,共同打出了產業鏈重構與生態競爭的“組合拳”,標志著中國智能汽車領域的“供應鏈競爭”時代正加速到來。
在車展的發布會現場,紫光展銳特別宣布,搭載其芯片的上汽名爵車型已在海外市場量產發布,并透露今年將有更多車型搭載展銳芯片面世。紫光展銳CEO任奇偉在交流環節明確表示,紫光展銳將專注于智慧座艙和通信領域,不會進軍域控車身控制等其他領域,而是與集團內的其他兄弟公司形成分工與協作的關系。
新紫光集團在汽車電子領域的野心與能力遠超外界想象。紫光集團基于其芯片半導體全產業鏈布局,在汽車電子領域謀求的并非簡單的產品供應,而是成為中國版的博世或大陸,對標寧德時代/比亞迪在能源管理系統、華為鴻蒙智能在智能軟件系統領域的地位,成為系統級供應商。
車展中,新紫光的身影不僅出現在智能座艙領域。在中國汽車芯片聯盟的中國芯展區,紫光同芯和紫光國芯兩家企業也亮相展示了在汽車控制芯片、汽車安全芯片、汽車存儲、功率器件領域的最新進展。紫光同芯的THA6 Gen1系列產品是國內首款獲得ASIL D認證、率先實現乘用車規模化應用的動力域控MCU,而新款Gen2產品則在上代產品基礎上實現了功能升級,已在多個量產項目中廣泛應用。
新紫光在汽車電子領域的布局不僅限于車展上的展示。從智能座艙到功率器件,從傳感器到封裝測試,新紫光覆蓋了汽車電子全產業鏈的關鍵節點。紫光展銳以A7870、A8880芯片平臺為核心,聯合斑馬智行等打造多系統融合方案,已在上汽等頭部車企實現量產;紫光同芯憑借20年安全芯片技術積累,推出覆蓋發動機控制、BMS、ADAS等場景的解決方案;西安紫光國芯深耕汽車存儲領域,已有車規級LPDDR4內存產品;國芯晶源年產近10億支超穩定車規晶振,支撐車載系統可靠運行;紫光國芯在IGBT、MOSFET領域也有多款自主產品獲得市場認可。
新紫光集團還通過與體系內的兄弟公司合作,進一步擴展汽車電子業務的生態能力,將業務范圍延伸至車載傳感、能源控制等領域。睿感(ScioSense)專注于環境和流體傳感技術,產品廣泛應用于特斯拉、奔馳等品牌;瑞能半導體(WeEn Semiconductors)專注于半導體功率器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廣泛應用于汽車電子、工業控制、新能源等領域。
近年來,汽車電子架構從“分布式”向“中央計算”演進,車企對芯片的需求發生根本性轉變,從采購單一元器件轉向尋求系統級的技術協同。新紫光的汽車電子供應體系恰好踩中了這一痛點,通過內部企業的分工協作,既能提供域控制器所需的異構計算能力,又有望通過封測技術實現芯片集成化,讓車企像“搭積木”一樣構建智能系統,從供應鏈角度為車企提供競爭力。
上周五,新紫光與中國一汽在北京正式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這場合作被業界視為標志性事件,一方是年銷5500億的汽車業巨頭,一方是手握全產業鏈的半導體巨頭,二者的聯手或將加速中國汽車電子“研產銷”閉環,推動產業鏈的再次升級。
新紫光與中國一汽的戰略合作簽約并非突如其來,而是醞釀三年的產業變革的必然結果。新紫光集團自成立以來,就明確提出要進入汽車電子、工業控制等領域,并注冊成立了“紫光智行汽車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作為集團汽車電子業務的“中央樞紐”,確保業務協同優勢。隨著車企開始用“智能水平”定義競爭力,傳統汽車電子供應鏈正在消融。面對車企效率和成本的雙重管控,未來的汽車電子供應鏈將屬于能提供從技術到生態全棧協同的整合者。新紫光的汽車電子全棧式生態,正為中國汽車電子打開一扇新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