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小米YU7的亮相無疑為汽車市場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讓原本略顯沉悶的車市煥發了新的活力。有人質疑,在經濟環境不佳的背景下,中國消費者是否仍對個性化車型抱有期待,而小米YU7的出現,似乎給出了一個響亮的回答。
隨著小米YU7的發布,工信部第395批新車目錄也隨之揭曉。和以往一樣,眾多新車的提前曝光為市場預熱,預示著新的競爭格局即將形成。從技術路徑上看,隨著純電動車市場的增速放緩,插電式混合動力和增程式車型正逐漸成為市場的新寵。
在這一批新車公告中,東風風神L8、榮威M7 DMH、捷途山海L7 PLUS等車型,均以混動技術作為主打賣點。不可否認,當前車市已成為插混和增程式車型的天下。尤其是在20萬元以下的市場,比亞迪憑借豐富的產品線和價格優勢,牢牢占據了主導地位。
然而,在混動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吉利似乎成為了比亞迪最有力的競爭對手。吉利銀河系列在意識到技術優勢并非唯一出路后,轉而專注于成本壓縮,推出了星艦7、L6等性價比極高的車型。隨著星耀8的上市和銀河A7 EM-i的推出,吉利在混動市場的競爭力愈發強勁。
盡管比亞迪在DM技術和成本控制上取得了顯著成就,用戶口碑也持續攀升,但混動市場的格局并未因此發生根本性改變。比亞迪一家獨大的局面依然持續,而增程式市場同樣如此。盡管問界等品牌來勢洶洶,但理想的市場地位依然穩固,其L6/7/8/9系列車型在20~50萬價格區間內,成功吸引了大量潛在用戶。
中國消費者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產品?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車企。然而,從終端市場反饋的信號來看,用戶更看重的是家用屬性,而非個性化、品牌溢價或情緒價值。2024年,中國插混車型銷量增速達80%,增程式車型更是以103%的增速碾壓純電動車。這一趨勢在2025年得以延續,插混和增程式車型在新能源市場中的占比已接近50%。
面對這一趨勢,眾多車企紛紛向市場投放新車,試圖在混動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然而,當市場被少數頭部實力車企牢牢把握時,后來的新車往往難以脫穎而出,成為市場競爭的炮灰。因此,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車企亟需解決的問題。
在設計方面,如今的中國車市已經涌現出眾多具有自我性格和原創設計的車型。然而,在工信部證件照中,要想找出符合大眾審美的車型并不容易。此前,小鵬全新P7的發布曾引發廣泛關注,其設計前瞻性和辨識度極高,被譽為上乘的工業設計作品。然而,除此之外,大多數中期改款車型在設計上并無亮點,甚至出現了審美疲勞的現象。
汽車設計的好壞因人而異,但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好看”無疑是一款熱銷車型必須具備的屬性。從小米SU7到小米YU7,關于設計的爭議從未停止。然而,在中國這個龐大的汽車消費市場中,設計上的認可需要伴隨企業在技術、品牌和體系上的優勢。正如李斌所言:“我致敬了奔馳、寶馬、奧迪、保時捷,但沒抄襲你們。”這一言論贏得了廣泛認可,也揭示了生態體系建設的重要性。
新能源車市場份額持續攀升,早已超過50%的市占率。然而,在眾多新車中,仍有不少車型銷量慘淡,甚至難以在輿論場上贏得一絲關注。這無疑給車企敲響了警鐘:造車始終是一門生意,需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思考問題,想方設法取悅消費者才是最重要的。在這個現實而殘酷的市場中,只有不斷適應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