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度財報季的落幕,汽車制造行業的薪酬與盈利情況再度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近期,一項針對該行業上市公司薪酬結構與盈利能力的深度分析引發了廣泛討論。這項研究基于Wind數據平臺提供的2023至2024年財務數據,對25家整車制造企業的薪酬與利潤表現進行了全面剖析。
研究團隊首先統計了過去兩年這些企業的利潤情況,通過一張清晰的表格展現了各公司的盈利實力。表格中,不同企業的利潤數據躍然紙上,直觀反映了行業內部的盈利差異。
隨后,研究團隊將目光轉向管理層薪酬與股東利潤貢獻的關系。他們計算了各公司管理層薪酬與利潤的比例,并據此進行了排名。結果顯示,長城汽車在這一指標上表現突出,但過低的薪酬利潤比也引發了關于激勵不足的討論。與此同時,理想汽車的高管薪酬利潤比高達8.95%,排名倒數第五,其管理層薪酬的快速增長與利潤下滑形成了鮮明對比,引發了市場對其薪酬激勵合理性的質疑。
在員工薪酬方面,賽力斯以較小的薪酬支出貢獻了可觀的利潤,顯示出其高效的盈利能力。然而,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仍有待觀察。相比之下,比亞迪作為國內最賺錢的車企之一,其員工薪酬的大幅增長雖然伴隨著公司的迅速擴張,但也對利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侵蝕。
研究團隊還對比了管理層與員工薪酬的比例。他們發現,2024年行業管理層與員工薪酬比大多呈下降趨勢,且有11家公司的這一比例低于2%。而高于這一比例的公司經營情況普遍不佳,這進一步加劇了員工與管理層之間的薪酬差距問題。在一些具體案例中,如理想汽車員工薪酬數據缺失、眾泰汽車管理層薪酬占比畸高、北汽藍谷在虧損背景下薪酬支出剛性凸顯等,都反映出這些公司在薪酬結構方面存在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和長城汽車在管理層薪酬占比方面表現較低,這體現了它們以員工為核心的制造業邏輯。同時,長城汽車在凈利潤大幅增長的情況下,管理層薪酬占比依然較低,顯示出其薪酬結構的高效性。然而,這也意味著長城汽車在改善員工待遇方面仍有較大空間。
綜合來看,這項研究為投資者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意見。多數企業的管理層與員工薪酬結構較為均衡,占比在0.3%-2%之間。然而,一些顯著偏離行業指標的情況,如眾泰汽車和千里科技等,可能暗示著治理漏洞或短期激勵過度的風險。因此,投資者在關注企業盈利的同時,也應密切關注其薪酬結構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