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電動汽車市場掀起了一波降價風暴,出人意料的是,引領這波降價潮的并非銷量墊底的電車企業,而是行業內的領軍企業。這些強企的降價幅度之大,令市場震驚。面對如此激烈的價格戰,能夠從容應對的似乎只剩下兩大外資巨頭,它們憑借豐厚的利潤儲備,顯得較為從容。
數據顯示,不僅電動汽車銷量出現環比下滑,傳統燃油車的銷量同樣不容樂觀。自年初以來,無論是電動車還是燃油車,都陷入了價格戰的漩渦。然而,這場價格戰雖然猛烈,卻未能有效提振整體銷量,這表明價格戰對市場的刺激作用正在逐漸減弱。
在價格戰的重壓之下,汽車行業的利潤率已逼近冰點,部分曾經盈利頗豐的企業如今也面臨利潤大幅下滑的困境。為了控制成本,連一些豪華車品牌,如BBA等,在客戶招待方面都開始精打細算。至于新興造車勢力,更是只有少數幾家能夠實現盈利,其余大多仍處于虧損狀態。
汽車行業的寒冬并非突如其來,去年已有多家新興造車企業陷入困境。更有業內人士表示,連續不斷的降價已經讓他們難以忍受,整個汽車行業似乎已被價格戰壓得喘不過氣來。在此背景下,新一輪的價格戰再次襲來,能夠應對的企業寥寥無幾。
豐田、大眾等外資巨頭似乎在這場價格戰中更為從容。2024年的業績顯示,豐田的利潤幾乎相當于中國七大汽車企業利潤的總和。這得益于豐田在歐美市場的出色表現,其節油混動技術深受歐美消費者認可,甚至逆勢漲價。有了歐美市場的持續利潤支持,豐田在中國市場的價格戰中也顯得更有底氣。
在國內市場,豐田也通過實際行動回應了價格戰。其鋒蘭達、凱美瑞等燃油車價格大幅下調,穩住了市場份額。在電動汽車領域,豐田今年推出的新車除了車殼自主研發外,智能駕駛系統和三電系統均由中國供應鏈提供,價格親民,市場反響熱烈。豐田還在中國成立了研發團隊,專門負責面向中國市場的電動汽車研發,以期進一步降低成本。
事實上,從去年至今的價格戰已經證明,降價的效果正在逐漸減弱。今年電動汽車領軍企業即便采取了如此猛烈的價格戰策略,銷量仍然比去年高峰時期低了近兩成。消費者逐漸認識到電動汽車的局限性,部分消費者甚至成為了燃油車的堅定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