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近日正式揭曉了《全固態電池判定方法》(T/CSAE 434-2025)這一行業標準,為全固態電池技術領域帶來了明確的定義和判定準則。該標準的發布,標志著我國在新能源汽車電池技術標準化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該標準由中汽研新能源汽車檢驗中心(天津)有限公司攜手超過50家單位共同制定,旨在解決長期以來全固態電池定義模糊、液態物質含量測試方法缺失等行業難題。通過這一團體標準的實施,不僅為全固態電池的技術升級和產業化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后續制定國家標準奠定了堅實基礎。
全固態電池因具有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的優勢,被視為下一代動力電池的核心發展方向。然而,行業內對“全固態”與“半固態”電池的界定一直缺乏統一標準,導致市場認知混亂。此次標準的發布,明確了全固態電池的定義,要求離子傳遞必須完全通過固體電解質實現,與混合固液電解質電池形成了嚴格的技術分界。
在判定方法上,標準規定被測樣品需先通過破口目視檢測,排除顯性液態殘留,再經過120℃真空干燥6小時后的失重率測試。若失重率小于1%,則判定為全固態電池。這一方法經過多輪驗證,誤差率低,重復性驗證結果穩定,可覆蓋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鹵化物等主流技術路線。
標準的制定過程中,研究團隊圍繞固態電池的關鍵材料、電池產品關鍵層級及虛擬測評技術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系統調研和體系梳理。通過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及科研機構,共同完成了技術攻關和試驗驗證,最終形成了這一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團體標準。
該標準的實施,將推動企業明確全固態電池的概念,加速關鍵工藝技術的突破。同時,也為技術研發、產品認證和市場應用提供了統一標尺。企業可以依據標準明確技術路線,優化材料開發和工藝設計;檢測機構則能夠通過標準化測試方法,快速判定產品類別,降低市場推廣成本。
該標準的發布還將有效杜絕市場上“偽全固態”產品的混淆視聽,維護消費者權益與行業秩序。在全球范圍內,日本、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尚未出臺同類標準,中國率先建立技術規范,為全球產業鏈提供了“中國方案”,展現了我國在新能源汽車電池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
展望未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將繼續聚焦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前沿技術和交叉領域,充分發揮團體標準的先行先試作用,加速引領性、原創性重大科技成果的產業轉化。同時,也將加強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協同,推動先進團體標準應用成果有效支撐國家標準預研,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