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5年的到來,純電動車市場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續航革命。各大品牌紛紛推出續航超過700公里,甚至逼近1000公里的車型,似乎預示著消費者的“續航焦慮”即將成為過去式。
然而,在這場續航競賽的背后,另一種聲音逐漸凸顯。以理想L系列為代表的增程車型,憑借其“油電雙補”的技術優勢,實現了城市用電、長途加油的無縫切換,綜合續航同樣突破1000公里。更重要的是,加油五分鐘即可繼續行駛,這種“無縫銜接”的駕駛體驗,給了消費者前所未有的安心感。
事實上,純電動車的“數字續航”并未完全打消消費者對“確定性出行”的疑慮。相比之下,混動技術以其穩定可靠的續航表現,恰好填補了這一心理空缺。對于多數中國消費者而言,長續航雖具吸引力,但“夠用就好”才是更為實際的選擇。
以一線城市車主為例,每日通勤五六十公里,一款純電續航150公里的插混車型,足以滿足其日常需求,三天充一次電即可。而長途旅行時,發動機介入,油耗也遠低于同級燃油車。這種低成本、低焦慮的駕駛體驗,正是多數消費者所追求的。
純電動車的高價格也是不少消費者望而卻步的原因之一。長續航往往意味著大電池,進而帶來更高的購車成本。對于多數消費者而言,為那幾次可能的長途出行,支付數萬元的溢價,顯然不夠劃算。相比之下,混動車型以其更為經濟實惠的價格,贏得了市場的青睞。
面對這一趨勢,車企們也紛紛調整戰略。問界憑借M9等增程車型成功打入高端市場,單月訂單突破兩萬;吉利、奇瑞等傳統品牌則在插混領域持續加碼;就連一直堅持純電的小鵬汽車,也開始嘗試布局增程市場。這并非路線混亂,而是市場需求的真實反映。
在環保方面,混動技術也并非“原罪”。盡管增程車型仍需燒油,但在多數通勤場景中,其電驅行駛比例高達80%以上。在復雜工況下,也能比傳統油車節省30%-50%的能耗。這種現實意義上的環保,同樣值得肯定。碳中和是一場長跑,混動技術作為過渡方案,其價值不容忽視。
在這場純電與混動的競爭中,我們看到了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碰撞。車企們用數據卷出了“電車巔峰”,而消費者則用錢包和腳投票,選擇了更為實際、更為貼心的混動方案。這并非保守,而是對現實需求的清醒認識。畢竟,我們需要的不僅是一輛技術先進的車,更是一輛真正理解我們生活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