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汽集團在2025年初迎來了新任董事長馮興亞,他正式從曾慶洪手中接過廣汽集團(601238.SH)的帥印,肩負起引領這家老牌國企邁向新發展階段的重任。馮興亞,一位在汽車行業深耕多年的工學碩士,自1988年畢業后便與汽車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的到來預示著廣汽將迎來一系列深刻的變革。
馮興亞上任后,廣汽集團迅速啟動了一場以“經營管控型總部”為核心的內部改革。2024年10月,集團總部遷址至番禺化龍汽車產業基地,這一“番禺行動”旨在打破總部與生產一線之間的決策壁壘,提高決策效率。同時,廣汽集團成立了產品、財務、采購、營銷四大本部,以集中資源、提升運營效率,解決自主品牌資源分散的問題。產品本部整合了傳祺、埃安、昊鉑的研發體系,推行IPD集成開發流程;營銷本部則統一管理三大品牌的市場策略,結束了此前渠道重疊、營銷碎片化的局面。
在發展戰略上,馮興亞時代的廣汽集團將重心放在了新能源與智能化賽道上。新能源領域,廣汽采取了“自主+合資”雙線策略,埃安作為自主品牌的先鋒,2024年海外銷量突破10萬輛,并在泰國投產智能工廠,標志著其進入“整車出口+本地化生產”的新階段。合資品牌方面,廣汽本田、廣汽豐田在保持燃油車基本盤的同時,也推出了新能源車型,如鉑智、極湃等。
智能化布局方面,廣汽集團更是積極投入。首款L3級自動駕駛車型計劃于2025年四季度量產,搭載ADiGO PILOT智駕系統,支持高速公路擁堵領航功能。同時,廣汽還發布了12款車規級芯片和“星靈安全守護體系”,進一步提升了智能化水平。廣汽與華為的合作在經歷了波折后也再度深化,雙方合資成立了“GH項目公司”,推出新品牌“華望”,瞄準30萬元級高端市場。
然而,改革的陣痛也隨之而來。盡管廣汽集團的戰略布局雄心勃勃,但短期內終端市場卻接連遇冷。2025年1-4月,公司累計銷售48.75萬輛汽車,同比下滑10.22%,4月單月銷量降幅更是擴大至12.66%。同時,公司還出現了3萬多輛汽車的積壓,存貨周轉天數增長至79.56天,在A股乘用車企業中處于較高水平。廣汽集團的毛利率也出現了異常下滑,2025年一季度僅為0.21%,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甚至低于持續虧損的蔚來。
面對銷量下滑、存貨積壓、毛利率下滑等困境,馮興亞領導下的廣汽集團還需直面市值管理的壓力。為了提振市場信心,廣汽集團已啟動了回購計劃,但市場信心尚未明顯回暖。如何在改革投入與股東回報之間找到平衡,成為馮興亞領導團隊亟待解決的問題。
廣汽集團并非沒有亮點。廣汽埃安的海外突破、L3車型的量產倒計時以及與華為合作的深化,都是廣汽集團未來業績的潛在催化劑。然而,短期內消化近190億元庫存、提振合資品牌電動化速度、提升新車型市場競爭力等挑戰依然嚴峻。
馮興亞領導下的廣汽集團,改革邏輯清晰,但汽車行業的轉型之路從非坦途。在比亞迪、特斯拉等巨頭規模優勢已成,華為、小鵬等智能化滲透加速的市場環境中,廣汽集團需要快速調整戰略,實現“技術投入-產品落地-銷量回升”的正向循環。這不僅是對廣汽集團業績的考驗,更是對改革定力與市場化能力的終極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