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中國空間站的一系列出艙活動和加強防護措施的任務引發了廣泛關注。不少民眾心存疑慮,中國空間站是否遭遇了人為破壞?為何多個航天乘組頻繁執行出艙加防任務?難道只有中國空間站面臨撞擊威脅,而國際空間站卻安然無恙?
事實上,自神舟十七號乘組執行出艙維修任務以來,神舟十八號、神舟十九號乃至最新的神舟二十號乘組,均相繼進行了空間站的防御措施升級。特別是神舟二十號乘組,在軌時間尚不足一個月,便已開展了首次成功的出艙加防活動,進一步提升了空間站的安全防護。
那么,這一系列動作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中國空間站是否真的遭到了撞擊,又或是有人蓄意破壞?實際上,這一切均源于太空微粒的頻繁撞擊,而非人為因素。早在神舟十七號任務期間,我國就已明確指出,空間站長期運行中難免遭遇太空微粒的撞擊,航天員因此需要進行出艙維修。
維修之后,太空微粒的威脅并未消除。為了有效減少其影響,我國制定了全面的加防計劃。神舟十八號、神舟十九號以及神舟二十號乘組,均通過出艙任務,不斷提升和完善空間站的防御措施,旨在避免未來可能發生的撞擊事件。
關于國際空間站是否也曾遭遇撞擊的問題,答案是肯定的。無論是空間站艙體、飛船還是機械臂等部件,國際空間站都曾有過被撞擊的記錄。這進一步證明,太空微粒的撞擊是普遍現象,與中國空間站的情況并無二致。
中國空間站也曾面臨過驚險時刻。2021年,我國曾公布西方某衛星兩次接近中國空間站的情況,并采取了緊急避險措施。這一事件一度引發外界猜測,認為可能是西方在試探中國航天空間感知能力。不過,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空間站預警系統的重要性。
事實上,中國空間站擁有天地一體化預警系統,一旦發生故障或緊急情況,航天員能夠迅速得知并采取相應措施。地面系統也配備了預警設備,對空間站進行實時監測,確保航天員的安全。神舟二十號航天員執行任務期間,神舟二十一號飛船便處于待命救援狀態,隨時準備接應航天員返回地球。
盡管我國空間站已采取全面加防措施,但仍需認識到,對于微小太空微粒的完全防御尚難實現。不過,通過被動防御和主動防御相結合的方式,如進行軌道調整等,我國已能夠有效應對太空高風險問題。
未來,隨著中國空間站從三艙位升級到六艙位,其遭遇太空微粒撞擊的可能性將進一步增加。因此,相關艙體的加防護裝置工作或將持續進行,以確保航天員在太空中的絕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