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蔚來、理想和小鵬三家公司,就自動緊急制動系統(AEB)的技術路線及其性能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集中在AEB系統是否需要激光雷達的加持,以及研發時應重點關注哪些性能指標。
隨著爭論的持續發酵,蔚來智能駕駛產品與體驗部門的負責人黃鑫在次日凌晨發布了一篇長文,詳細回顧了蔚來在主動安全技術上的發展歷程。他提到,蔚來在提升AEB系統的響應速度、擴大響應目標范圍、提高響應能力以及降低事故損失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黃鑫并沒有直接表明立場,支持或反對激光雷達在AEB中的應用,而是提出了一個新觀點:“與其爭論技術路線,不如關注如何為車主帶來實際的安全價值。”他透露,蔚來在過去一年中通過主動安全技術的迭代,使車主的平均事故損失降低了25.2%。
此次爭論引發了行業內的廣泛討論,其中三個關鍵問題尤為突出:純視覺方案能否勝任AEB系統?AEB的剎停速度是否越高越好?以及,AEB技術的發展究竟應該追求什么?
針對第一個問題,多位智能駕駛工程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不考慮成本的情況下,激光雷達與視覺融合的方案能夠顯著提升AEB系統的感知能力。激光雷達通過發射激光并測量反射時間來精確計算距離和速度,對三維空間的感知能力強,不受光線影響,但遠距離探測能力有限。而攝像頭則依靠視覺識別技術解析圖像,探測距離遠,但易受光線和天氣影響。兩者結合,能夠提升系統的整體識別能力。
然而,工程師們也強調,硬件只是感知能力的基礎,算法和策略才是決定AEB性能的關鍵。純視覺方案雖然硬件上更加精簡,但對算法策略的要求更高。因此,理論上純視覺方案也能實現優秀的AEB性能,但難度更大。
關于AEB剎停速度的問題,黃鑫在長文中指出,AEB實際上有兩個速度指標:有效速度和最大剎停速度。有效速度是指AEB系統能夠減輕碰撞的速度,而最大剎停速度則是指能夠完全避免碰撞的速度。雖然剎停速度是衡量AEB性能的重要指標之一,但并非越高越好。過高的剎停速度可能帶來更大的風險,如后車追尾和誤觸發等問題。因此,提升剎停速度和降低誤觸發幾率需要綜合考量。
最后,關于AEB技術的發展方向,黃鑫的觀點得到了業內的廣泛認同。他認為,與其追求宣傳中更漂亮的數據表現,不如實實在在地提升安全性。宣傳過于夸大只會適得其反,而實際的安全性能才是車主最關心的。因此,各家車企在研發AEB技術時,應該更注重提升安全性本身,而非一味地追求測試數據。
在此次爭論中,各家車企紛紛表達了對AEB技術的理解和看法。雖然技術路線和性能指標存在爭議,但正是這種百家爭鳴的局面推動了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希望在未來,各家車企能夠更加注重實際的安全性能,為車主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智能駕駛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