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博世集團,全球汽車供應鏈中的巨擘,近日發布了其2024年度的財務報告,揭示了在全球汽車行業波動中的生存狀態。從火花塞到智能駕駛系統,博世幾乎囊括了汽車制造商所需的全部組件,然而,面對行業的劇烈轉型,這家百年老店也未能幸免于業績的波動。
數據顯示,博世的智能出行業務,即其主要的汽車相關業務,在2024年實現了558億歐元(折合人民幣約4556.5億元)的銷售額,但這一數字與去年相比下降了0.7%。更為嚴峻的是,其息稅前利潤率從2023年的4.4%下滑至3.8%,明顯低于集團的整體平均水平。博世的四大業務板塊——智能出行、消費品、工業技術以及能源與建筑技術,共同貢獻了903億歐元(折合人民幣約7373.8億元)的全年銷售額,但同樣遭遇了1.4%的下滑。
利潤方面的降幅更為顯著,2024年的息稅前利潤僅為31億歐元(折合人民幣約253.1億元),與2023年的48億歐元相比,下降了35.4%,即減少了17億歐元(折合人民幣約138.4億元)。息稅前利潤率也從上一年的5.3%降至3.5%。面對這樣的業績,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史蒂凡·哈通博士坦誠地表示,今年的整體形勢難有大的轉機,但公司仍希望能在2025年實現1%-3%的自然增長。
博世面臨的挑戰主要源于汽車行業需求的疲軟、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以及電動化轉型的高投入。尤其是其核心的智能出行板塊,受到全球汽車銷量下滑的影響,息稅前利潤率僅為3.8%。盡管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在2024年實現了約2700萬輛的銷量,同比增長約2%,但全球范圍內,歐洲和美國的汽車銷量都在下滑,導致全球汽車銷量同比下降約2%。
在供應鏈不穩定和高通脹壓力的背景下,博世的核心業務增長受到限制。同時,隨著汽車智能化競爭的加速,車企越來越多地涉足上游產業鏈,供應商與車企的關系也在不斷變化。博世集團董事會成員馬庫斯·海恩指出,垂直整合已成為汽車行業的重要趨勢,對于供應商而言,這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為了應對這一變化,博世需要提供更加定制化的產品和服務。
技術創新被視為博世打破市場壁壘的關鍵。2024年,博世在前瞻性投資上投入了近130億歐元,其中包括51億歐元的資本支出和78億歐元的研發支出。在中國市場,博世在蘇州投資約70億元人民幣,建立了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及自動駕駛研發制造基地,專注于新一代電驅產品、智能制動系統和高階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的研發和生產。
盡管短期內轉型成本對利潤造成了拖累,但博世管理層表示,這些投資將確保公司在智能出行和能源技術領域保持全球前三的地位。為了保持利潤水平,博世還在優化成本結構、提升研發效率,并通過出售非核心業務來精簡投資組合。在過去一年中,博世進行了大規模的裁員,全球員工數量減少了近3%,主要集中在歐洲和亞太地區。
中國市場對于博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史蒂凡·哈通表示,中國市場是博世最大的市場之一,如果不進入中國市場,很難在汽車行業立足。博世希望在中國市場的所有業務中都能做到前三名,包括汽車零部件、消費品、工業技術以及能源與建筑技術等。在關鍵的智能出行領域,博世正在加速輔助駕駛技術的研發,以應對來自華為、Momenta等本土供應商的競爭。
博世創投也持續加大對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初創企業投資,積極吸納前沿技術,進一步強化本土化創新能力。在中國市場,博世創投投資了多家領先企業,如馭勢科技、主線科技等,這些投資不僅有助于博世獲得前沿技術,還能快速嵌入本土供應鏈,加快市場落地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