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動車正引領汽車產業變革,重構傳統供應鏈的主導關系。在上海車展這一全球汽車行業的盛會上,供應鏈企業不再甘于幕后角色,紛紛帶著先進的技術成果高調亮相,成為車展上的新焦點。
博世、大陸等國際巨頭紛紛表示將加大在華業務投入,推出新技術和新戰略,以期在中國市場找到突破口。與此同時,華為、寧德時代等中國本土供應鏈企業,憑借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市場洞察力,在汽車智能化和電動化方面持續發力,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一些跨界企業也將原本應用于其他領域的技術引入汽車領域,為汽車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在這場汽車產業變革中,中國智能電動車已成為全球趨勢的引領者。與燃油車時代整車廠主導、供應商隱身幕后的格局不同,當前汽車產業的主導關系正在發生結構性轉變。供應商不再只是簡單的配套者,而是深度參與整車開發全過程,成為關鍵技術提供者和方案主導者。產業鏈的“鏈條式”結構正逐漸演變為“網狀協作”,話語權正在被重新定義。
上海車展上,汽車科技與供應鏈展區占據了四個展館,展出面積較上屆增長了兩倍多,這標志著技術供應方正在從幕后走向臺前。欣旺達動力、億緯鋰能等企業躋身整車展館,與整車廠同臺競技;博世、均勝電子等企業則與整車廠同步舉辦發布會,直接對話消費者與市場。以華為為代表的新型供應商,更是憑借在智能駕駛領域的出色表現,贏得了終端消費者的廣泛認可。
隨著供應鏈變得越來越透明,消費者對供應企業的認知也越來越深入。原本躲在幕后的供應鏈企業,如今已逐漸掌握主動權。消費者從因信任汽車品牌而信任供應企業,轉變為因整車廠使用信賴的系統或零部件而信任新車。這種“反向賦能”反映出消費者在智電時代購車的新邏輯:動力電池、操作系統、智能座艙等零部件的性能和性價比,直接決定著一輛車在市場上的表現。
在這場變革中,整車廠和供應鏈企業的邊界日益模糊。整車廠不再滿足于“主機廠”的定位,而是積極孵化、布局自己的供應鏈體系,與供應鏈企業建立深化合作。同時,不少車企也著力布局自研,以加速技術迭代升級、搶占市場先機,并實現降本增收。而供應鏈企業則憑借先進的技術和解決方案,成為整車開發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中國本土供應鏈企業在這場變革中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從芯擎科技、Momenta等本土企業的首次亮相成為焦點,到華為、寧德時代等老牌技術玩家展臺人氣爆棚,中國本土供應鏈企業正逐漸從技術跟隨者躍升為產業引領者。這些企業憑借先進的技術和解決方案,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據領先地位,還開始走向全球市場。
跨國供應商在中國市場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為了應對中國本土供應商的崛起和市場的快速變化,跨國供應商紛紛加深在華布局,推動本土化進程。然而,真正的本土化不僅僅是工廠搬來中國,更關鍵的是思維方式與技術體系的重構。一些跨國供應商已經在中國建立自主可控的知識產權體系和供應鏈體系,以更好地適應中國市場的需求。
在智能化浪潮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企業跨界布局汽車產業。傳統汽車供應鏈企業加速轉型,同時,更多“圈外”科技公司也開始切入車載賽道。這些企業憑借先進的技術和解決方案,為汽車產業帶來新的增長點。基于智能汽車的技術積累,一些汽車相關企業還將具身機器人和低空飛行器等作為戰略方向,探索未來出行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