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十字路口,小鵬汽車的一位高管近期對激光雷達技術路徑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小鵬汽車自動駕駛產品高級總監袁婷婷公開表示,激光雷達所謂的“遠距離探測優勢”其實是一個誤導性的概念。這一言論迅速在行業內引發了關于傳感器技術選擇的熱烈討論,同時也揭示了小鵬汽車從激光雷達方案向純視覺方案轉變背后的技術考量。
袁婷婷從技術角度全面剖析了激光雷達在遠距離探測上的局限性。她指出,激光雷達利用近紅外光進行測距,但信號強度隨距離的平方反比迅速衰減。以目前最先進的192線激光雷達為例,當探測距離達到200米時,其反射信號強度和點云密度急劇下降,幾乎無法有效區分輕質物體和潛在危險目標,如塑料袋和電瓶車。相比之下,800萬像素的攝像頭在同一距離下仍能捕捉到豐富的細節和顏色信息,為算法提供更準確的判斷依據。
袁婷婷還提到,激光雷達在復雜環境中易受多徑效應影響,導致信號混疊和誤判。例如,城市中的立交橋結構就曾導致某款車型誤將橋墩陰影識別為靜止車輛,引發不必要的緊急制動。激光雷達的刷新率遠低于攝像頭,使得在高速行駛中動態目標的識別精度大幅下降。在暴雨等極端天氣條件下,激光雷達的有效探測距離更是大幅縮短,而毫米波雷達和純視覺方案則表現出更強的適應性和準確性。
面對激光雷達的這些局限,袁婷婷強調,小鵬汽車選擇純視覺方案并非技術上的倒退,而是基于大量數據積累和算法進步的明智決策。高分辨率攝像頭能夠提供豐富的信息密度,使得在遠距離探測中能夠精準捕捉目標物的形態特征。同時,小鵬汽車通過端到端模型的迭代和優化,實現了對多模態數據的融合處理,從而降低了對單一傳感器的依賴。
在商業層面,純視覺方案也帶來了顯著的成本效益。袁婷婷指出,單顆激光雷達的采購成本相對較高,而采用8攝像頭方案則可以大幅降低硬件成本,同時減輕車身重量,提升續航能力。這種降本增效的平衡策略,是小鵬汽車推動技術路線轉變的重要驅動力。
然而,行業對于傳感器融合技術的共識并未因袁婷婷的質疑而動搖。激光雷達在夜間探測、低矮障礙物識別以及異形目標檢測方面仍具有獨特優勢。例如,在識別異形障礙物時,激光雷達的響應速度比純視覺方案更快,有助于降低城市道路誤剎車率。因此,業內專家普遍認為,自動駕駛技術的最終解決方案應該是構建以攝像頭為主、多傳感器冗余的感知體系。
袁婷婷的質疑實際上是對自動駕駛技術本質的深刻反思。她指出,傳感器只是自動駕駛系統的“眼睛”,而算法才是“大腦”。在智能時代,如何優化算法以提高信息處理效率,才是行業需要關注的核心問題。通過數據和算力的驅動,未來的自動駕駛系統將更加智能、高效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