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動駕駛技術的探索之路上,行業內的兩大主流路徑逐漸清晰:一是以特斯拉為代表的視覺主導方案,其極端到幾乎完全摒棄了攝像頭以外的所有傳感器;二是以華為、理想等企業為首的融合感知路線,它們堅定地選擇了激光雷達作為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小鵬汽車在這條道路上經歷了一次重大的轉向,從早期的激光雷達擁躉轉變為如今的視覺倡導者。這一變化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小鵬汽車自動駕駛產品高級總監袁婷婷的近期發言,更是將這一話題推向了高潮。
袁婷婷直言不諱地指出:“激光雷達所謂的遠距離探測能力,其實是一個被夸大的說法。”她進一步闡述了激光雷達作為主動傳感器的局限性。激光雷達通過發射近紅外光并接收反射回波來計算距離,但隨著距離的增加,激光束的發散角會擴大,導致能量密度急劇下降。這意味著,在遠距離時,激光雷達獲取的回波信號強度和點云密度都會大打折扣。
為了直觀展示這一點,袁婷婷以當前行業領先的192線激光雷達為例,將其在200米外獲取的信息與800萬像素攝像頭的信息進行了對比。她強調,對于自動駕駛系統來說,準確區分遠處物體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判斷那是一個無害的塑料袋還是一個快速移動的電瓶車。在這方面,高分辨率攝像頭顯然更具優勢。
袁婷婷還提到了激光雷達的多徑效應和低幀率問題。多徑效應可能導致信號失真或誤識別,而低幀率則會加劇對遠距離高速移動物體的識別誤差。她指出,業界主流激光雷達的處理幀率遠低于攝像頭的幀率,這對于自動駕駛系統來說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劣勢。
袁婷婷還強調了激光雷達對天氣狀況的敏感性。近紅外光在遇到雨雪霧等極端天氣時,會在傳感器附近形成噪點,且無法穿透這些障礙物看到后面的目標。相比之下,毫米波雷達因其波長更長、衍射性好,在雨霧天氣下表現更為出色。
在袁婷婷看來,激光雷達作為一個信息密度低且易受干擾的傳感器,并不適合作為自動駕駛系統“強大大腦”的眼睛。她認為,高分辨率攝像頭結合先進的算法和計算能力,才是實現自動駕駛未來的關鍵。
袁婷婷的發言無疑為自動駕駛技術的討論帶來了新的視角和思考。在自動駕駛的征途上,每一步探索都充滿了挑戰和不確定性,但正是這種不斷探索的精神,推動著汽車行業向著更加智能、更加安全的未來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