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行業的一場風暴中,小米汽車及其創始人雷軍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從昔日的“萬億總裁當司機”的輝煌時刻,到如今被數百車主聯名要求“退一賠三”的尷尬境地,小米汽車的遭遇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劇情片。
雷軍曾經因親自為車主開車門的視頻而備受贊譽,其演講短視頻也在網絡上瘋傳,年輕人們紛紛轉發,視其為偶像。然而,這一切美好在2025年5月被徹底打破。小米SU7 Ultra被曝出碳纖維機蓋導流功能造假、賽道模式需考級解鎖、宣傳的1548匹馬力成為“期貨”等問題,其“地表最強性能”在用戶實測中大打折扣。面對4.2萬元選裝件淪為裝飾品的指控,小米的補償方案更是被指為“2萬積分打發叫花子”,雷軍的公開回應也被批為“矯情文學”。
小米汽車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從SU7 Ultra上市時鋪天蓋地的“屠榜紐北圈速”宣傳,到事故后連夜將“智駕”更名為“輔助駕駛”,小米汽車始終在“技術激進”與“責任推諉”之間搖擺不定。安徽銅陵高速爆燃事故中,車主手冊里的免責條款與發布會上的豪言壯語形成了鮮明對比,讓人不禁質疑,所謂的“顛覆者”是否只是將用戶當作試驗品。
售后服務的問題更是將小米汽車的“用戶至上”口號撕得粉碎。當18萬車主爭奪33個服務網點,上海修車排隊半月、湖北補漆往返700公里的荒誕現象發生時,雷軍早年“和用戶交朋友”的誓言顯得尤為諷刺。小米單網點需承載5500臺車的售后需求,遠超行業平均水平,車主們紛紛抱怨修車難,而小米的解決方案卻是建議“去武漢修車贈送拖車服務”,這種傲慢態度讓車主們心寒。
回顧雷軍的營銷史,不難發現其總伴隨著“踩友商上位”的爭議。從紅米發布會上的“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到SU7上市時的“降價28萬”饑餓營銷,雷軍總是能將性價比戰爭推向極致。然而,當行業集體覺醒,競爭對手以更兇猛的降價策略反撲時,小米的套路開始失靈。過度依賴“雷軍IP”的副作用也逐漸顯現,車主們在維權時發現,這位“親民教父”總是隱身不見,只剩下公關團隊的“深夜道歉+水軍洗地”套餐。
雷軍的成功曾被視為精準踩中時代紅利的典范,從智能手機普及期的性價比革命到IoT爆發期的生態鏈賭局,再到新能源泡沫期的資本狂歡,雷軍總是能夠抓住機遇。然而,當行業進入深水區,這種機會主義策略開始暴露短板。用做手機的思維造車、用互聯網的玩法做服務、用飯圈文化經營用戶關系,最終導致了今天的系統性危機。
小米汽車的墜落給所有熱衷造神運動的企業敲響了警鐘。當車企沉迷參數競賽、CEO個人崇拜、營銷話術包裝時,遲早會遭到用戶的反噬。雷軍的困境警示后來者,汽車不是快消品,安全責任不能甩鍋,服務體系無法速成,用戶信任經不起透支。雷軍從來不是神,只是一個精明的商人,他的成功源于對時代情緒的精準捕捉,而他的困境則暴露了機會主義者的局限性。
雷軍的經歷只是當下商業環境中對民營企業家過度神化現象的一個縮影。在聚光燈下,眾多民營企業家被下屬員工視為無所不能的領航者,被網民捧上神壇。然而,他們同普通人一樣,會在商業浪潮中面臨艱難抉擇,也會因判斷失誤而陷入困境。過度神化不僅模糊了大眾對企業真實運營狀況的認知,還忽略了企業背后團隊的努力以及復雜多變的市場因素。
企業家們不應沉醉于被神化的虛幻榮耀中,而應將目光聚焦于企業的根基。產品質量、員工待遇和福利、服務體系等才是企業立足市場的關鍵。只有敬畏技術、尊重用戶、夯實服務的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至于雷軍和他的小米汽車,或許需要回到地面,做一個真實的企業家,面對造車這項苦差事,用真誠和實力贏得用戶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