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汽車行業迎來了一場深刻的變革,新勢力車企與主流車企之間的差距愈發明顯,這一趨勢反映出投資者對車企估值邏輯的深刻反思。
事件的導火索源自4月16日,工信部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上,針對智能網聯汽車產品的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明確了多項新要求。其中,禁止使用“自動駕駛”、“高階智駕”等模糊宣傳詞匯,統一采用“組合輔助駕駛”(L2級)進行表述。同時,車企需清晰界定系統功能邊界,強化安全責任,嚴禁夸大宣傳。
隨著新規的出臺,車企迅速調整宣傳策略。小米官網迅速將“小米自動駕駛”修改為“小米輔助駕駛”,華為則在發布會上將“城區NCA”更名為“智能輔助駕駛方案”,地平線也摒棄了“NOA”,轉而使用“L2城區輔助駕駛系統”進行宣傳。曾經風靡一時的“智駕平權”營銷詞匯,如今已難覓蹤跡,僅有個別Robotaxi廠商仍在展示“自動駕駛”技術。
這場變革不僅局限于宣傳層面,對軟件升級頻率也提出了嚴格限制。車企需加強版本風險管理,重大變更需經過召回審批流程。例如,理想汽車的語音助手在回應時明確提示:“發生事故,駕駛員負責。”這一變化,標志著車企在宣傳和技術應用上更加務實。
更深層次地,這場變革正在重塑行業的技術方向和競爭格局。曾經備受資本追捧的“軟件定義汽車”概念逐漸降溫,而底盤、電池、安全系統等“硬實力”技術重新成為市場焦點。激光雷達,這一曾因“成本高”、“過度設計”而被邊緣化的技術,也在安全導向下重新受到重視。
這場“祛魅”運動不僅改變了車企的外部宣傳策略,也加劇了企業間的技術差距。頭部車企憑借資金和技術優勢持續擴張,而部分二線品牌則因融資困難而步履維艱。監管政策的出臺旨在防止行業盲目冒進,同時提醒車企回歸產品本質,即確保“安全”這一核心要素。
主流車企如長安、廣汽、奇瑞等,在推動汽車核心技術進步的同時,更加注重以直觀方式展示產品的安全性能。例如,奇瑞在近期活動中進行了長達5小時的嚴苛碰撞測試,模擬了高速偏移碰撞、側面柱碰、追尾等多種極端工況,全面展示了其風云A9L車型的安全性能。
曾幾何時,“軟件定義汽車”、“智駕平權”等概念在資本的推動下風靡一時,導致市場和消費者逐漸模糊了對汽車本質的認知。如今,監管政策的重拳出擊,通過規范宣傳用語、嚴控系統升級、厘清責任邊界等措施,為行業設置了“安全護欄”,迫使車企回歸產品本身,扎實做好技術研發和安全保障。
資本市場的風向也隨之發生轉變。具備完整研發體系、供應鏈管控能力和風險應對機制的車企,在市場波動中展現出更強的韌性。監管政策的調整并非意在扼殺創新,而是為行業確立了更加清晰、具體的創新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