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汽車,這家曾經的日系汽車巨頭,正深陷困境并奮力自救。近日,在其2024財年財報說明會上,新任CEO埃斯皮諾薩宣布了一系列重大調整措施,力圖扭轉局勢。
根據計劃,日產將在2027財年前,在全球范圍內裁員2萬人,縮減工廠數量至10家,并將全球產能從350萬輛減少至250萬輛。這意味著,員工數量將減少15%,工廠數量縮減40%,產能降低30%。
埃斯皮諾薩特別強調了即將實施的降本計劃,目標是在2027財年前節省5000億日元(約合243.9億元人民幣)。這一數字相當于“裁掉”了一個小鵬汽車的規模,顯示出日產此次改革的決心。
然而,日產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近年來,其銷量持續下滑,特別是在中國和美國市場。2024財年,日產汽車全球銷量僅為334.6萬輛,同比下降0.8%,與2021年以前的400萬輛以上銷量相比,差距顯著。
銷量下滑的背后,是日產在電動化戰略上的失利以及內部管理的動蕩。自雷諾-日產-三菱聯盟CEO卡洛斯·戈恩被捕后,日產便陷入了混亂局面,去年底與本田的合并計劃也未能成功,進一步加劇了其困境。
面對困境,日產亟需找到破局之策。裁員和減產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實現從“止血”到“重生”的轉變。在這方面,豐田和大眾的“反擊之戰”或許能為日產提供借鑒。
今年以來,豐田和大眾等跨國巨頭以“中國速度”推進變革,推出多款本土化純電平臺車型,并深化與中國科技企業的智能駕駛合作。例如,上汽大眾的ID.ERA和一汽-大眾的ID.AURA等車型已接近量產狀態,將在一年內陸續上市。廣汽豐田也推出了由中國研發團隊主導開發的旗艦車型鉑智7,搭載了華為鴻蒙座艙系統。
豐田和大眾的成功經驗表明,本土化路線是收復銷量失地、重拾信心的重要途徑。對于日產而言,更深入地擁抱中國市場,加速變革,或許是其走出困境的“捷徑”。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汽車市場不僅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更將成為定義新能源汽車未來的標準輸出地。在全球車企普遍陷入“技術空心化”的背景下,日產需要有一種“推倒重來”的勇氣和決心,以“深度本土化”為戰略核心,重構競爭力,緊緊抓住中國市場這一關鍵機遇。
日產還需要在內部管理上進行深刻反思和改革,確保戰略的有效執行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只有這樣,財報會上的每一個數字才不會成為終點,而是日產真正覺醒和復興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