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久久

ITBear旗下自媒體矩陣:

新能源狂飆后遇阻,滲透率瓶頸期何時突破?

   時間:2025-05-15 14:26:37 來源:ITBEAR編輯:快訊團隊 IP:北京 發表評論無障礙通道

隨著2025年春天的腳步悄然而至,新能源汽車市場卻意外遭遇了一股寒流。自去年下半年新能源滲透率突破50%大關后,今年一季度這一比例驟降至41.2%,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狂飆突進。從2015年市場占有率首次突破1%開始,新能源汽車便按下了加速鍵,不斷搶占市場份額。以北汽、特斯拉為先鋒,隨后比亞迪接過接力棒,蔚來、理想、小鵬等新勢力品牌的加入,更是讓新能源汽車陣營如虎添翼。它們分兵三路,純電、插混、增程齊頭并進,向燃油車市場發起了猛烈沖擊。

2020年,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滲透率僅為6.18%,但隨后在政策驅動轉向市場主導的背景下,伴隨著特斯拉、蔚小理等車型的上量,以及歐拉R1、五菱宏光MINIEV等微型車的熱銷,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滲透率迅速攀升。2021年達到15%,2022年躍升至28%,隨后更是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至36%、48%,直至逼近50%大關。

在這一波浪潮中,自主品牌、合資車企、傳統豪華品牌等紛紛入局,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推波助瀾。極氪、銀河、深藍、阿維塔等新勢力品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搶占新能源市場高地;鉑智3X、東風日產N7、北京現代ELEXIO等合資車企也推出了適應中國用戶習慣的新能源車型;奧迪、奔馳、寶馬等傳統豪華品牌更是敞開懷抱,加速擁抱新能源,推出全新電動品牌和車型。

然而,盡管全行業投入巨大,新能源汽車市場卻并未如期迎來持續高增長。去年8月,新能源滲透率沖高至53.9%的峰值后,便開始經歷連續回落。今年1月,燃油車份額更是逆勢反彈至58.5%。此后,新能源汽車與燃油車之間的拉鋸戰持續上演,4月新能源車廠商批發滲透率和零售滲透率雖然仍保持在50%以上,但卻難以再進一步。

從技術周期來看,過去20年新能源滲透率曲線呈現出“指數級爆發”的特征。然而,這種爆發更多依賴于政策驅動和早期嘗鮮者的紅利。隨著市場的逐漸成熟,技術不成熟所掩蓋的矛盾也開始爆發。據《2025麥肯錫中國汽車消費者洞察》顯示,2024年有超過30%的純電車主表示后悔,計劃換車時回歸燃油陣營。這暴露出新能源技術尚未完全跨越實用門檻的現實。

以電池為例,盡管寧德時代推出了在零下10℃環境下15分鐘快充至80%的第二代神行超充電池,但清華大學歐陽明高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顯示,頻繁使用120kW以上超充的電池循環壽命較慢充縮短40%。這意味著續航與壽命的“蹺蹺板效應”仍未解決,消費者對于充電快、跑得久、壽命長、成本低的用車需求仍然無法得到兼顧。

隨著市場進入大眾消費階段,消費者對續航焦慮、補能效率、保值率等問題的敏感度顯著上升。這也導致新能源滲透剩下的50%用戶更加謹慎,制約了新能源滲透率的進一步提升。相比之下,燃油車在實現智能化突破后,綜合實力得到進一步增強。上汽大眾途昂Pro、一汽-大眾探岳L等車型通過搭載L2+級智能駕駛系統和多屏交互座艙等配置,提升了用戶體驗,縮小了與新能源車的差距。

長城、吉利、長安、奇瑞、奧迪等老牌車企也堅守著燃油份額。長城在上海車展上展示的4.0T V8雙渦輪增壓發動機更是彰顯了其在燃油車領域的實力。而吉利則堅持油、電兩條腿走路的戰略,取得了顯著成效。星越L累計銷量突破74.5萬輛,吉利帝豪更是迎來了第400萬輛整車下線,成為首個完成400萬輛下線的中國品牌燃油轎車家族。

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起伏波動,既是技術周期的必然反映,也是市場競爭的激烈體現。在這場革命性的變革中,傳統巨頭與新興勢力之間的博弈將持續上演。而消費者也將用理性投票,選擇那些能夠提供持續進化出行體驗的產品。無論是燃油還是電動,共生共存才是產業成熟的必經之路。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全站最新
熱門內容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RSS訂閱  |  開放轉載  |  滾動資訊  |  爭議稿件處理  |  English Version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微博| 宜春市| 清涧县| 清丰县| 西昌市| 莎车县| 三明市| 濮阳县| 垣曲县| 内黄县| 白玉县| 饶平县| 北川| 江源县| 利津县| 黄龙县| 眉山市| 莱西市| 微博| 九江县| 额济纳旗| 张北县| 汤阴县| 江山市| 那坡县| 定安县| 涪陵区| 同德县| 永顺县| 永平县| 左贡县| 武鸣县| 汤阴县| 榕江县| 监利县| 黔西| 玛沁县| 新田县| 松阳县| 武宁县| 化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