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的風云突變在2025年再度升級,一場前所未有的“價格戰”風暴席卷而來,將市場競爭推向了新的高潮。年初至今,各大車企紛紛祭出降價大旗,力圖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搶占先機。
五月,比亞迪率先出手,其王朝網和海洋網的22款智駕版車型加入限時促銷行列,最高優惠幅度達到5.3萬元。這一舉措迅速引發了連鎖反應,吉利、零跑、廣汽埃安等品牌不甘示弱,紛紛跟進降價,一場全面的價格戰就此打響。
據統計,僅2025年前四個月,市場上降價車型就已超過60款,而到了五月,這一數字更是激增到百余款,部分車型降價幅度甚至超過5萬元,市場上甚至出現了價格低至3萬元左右的車型,這一價格區間幾乎與高端智能手機相當。
面對這場愈演愈烈的價格戰,業內聲音各異。在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中國貿促會汽車分會會長王俠指出,適度的降價和有序的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正常現象,但無底線的價格戰和盲目的技術競賽將擠壓企業的合理利潤空間,最終影響產品和服務質量,對企業和消費者都是不利的。
價格戰帶來的不僅僅是價格上的競爭,更讓整個汽車產業鏈承受了巨大的壓力。為了緩解這一壓力,一汽、東風、廣汽、賽力斯等四家主機廠在六月上旬罕見地同步宣布,將供應商賬期壓縮至60天以內。隨后,比亞迪、奇瑞集團、小鵬汽車等車企也相繼跟進,將供應商支付賬期統一至60天內。這一系列舉措標志著,在價格戰和技術戰之后,汽車產業開始走向正向循環。
比亞迪在這場價格戰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五月下旬,比亞迪宣布旗下秦PLUS DM-i、海豹06、海鷗智駕版等多款車型大幅降價,其中秦PLUS DM-i起售價直降至6.38萬元。隨后,吉利、零跑、奇瑞等品牌紛紛推出降價措施,全行業陷入了一場以價換量的狂歡。
然而,對于這場價格戰,業內并非一片叫好。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學良在重慶論壇上直言,當前的“內卷”是最低級的競爭行為,是自殺式的惡性競爭,中國汽車界正在上演越演越烈的“內卷”,這可能會破壞國家巨額財政支出所構建的汽車產業良好生態。
比亞迪方面則對價格戰持不同看法。比亞迪董秘李黔表示,比亞迪的降價并非惡意競爭,而是通過技術創新、效率提升和規模提升所帶來的成本降低,將這些價值反饋給消費者。在比亞迪看來,這是“技術普惠”,而非價格戰。
這場價格戰不僅影響了車企之間的競爭態勢,更對整個汽車產業鏈造成了沖擊。無序的價格戰擠壓了產業鏈上各環節的利潤空間,給廣大從業者帶來了收入下降的風險。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坦言,當前的激烈競爭讓長安汽車以及經銷商、供應商鏈條上的100多萬職工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張興海也表示,“內卷式”的競爭對供應鏈、零部件質量和安全標準都有不利影響,還會影響產業鏈的協同,削弱產業韌性和內生動力,不利于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數據層面的警示同樣觸目驚心。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汽車行業利潤率僅為4.3%,低于下游工業企業6%的平均水平。而到了2025年一季度,這一數字更是下滑至3.9%,遠低于下游工業企業5.6%的平均水平。
面對這一嚴峻形勢,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出了維護公平競爭秩序、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倡議。倡議書指出,無序的“價格戰”將進一步擠壓企業利潤空間,嚴重影響企業正常經營,沖擊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把產業發展帶入惡性循環。
為了遏制這一趨勢,相關部門已經開始采取行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出緊急倡議,強調車企應依法合規經營,禁止低于成本價傾銷和虛假宣傳。工業和信息化部也表示將加大汽車行業“內卷式”競爭整治力度,加強產品一致性抽查,配合相關部門開展反不正當競爭執法。
在這場價格戰中,消費者雖然享受到了實惠,但也對產品質量產生了疑慮。為了消除這一疑慮,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關于組織開展2025年度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工作的通知》,明確將加大對輿論關注度高、存在較大質量安全隱患車型的抽查力度。
隨著汽車行業的競爭加劇,中國車企在保持競爭思維的同時,更需要追求共同進步,推動行業從“規模擴張”向“生態成熟”轉變。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從汽車大國真正邁向汽車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