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馬汽車”)召開了一場備受矚目的業績說明會,會上投資者的尖銳提問直接觸及了公司的痛點,引發了一場關于企業未來的深刻討論。
根據海馬汽車發布的財報,2024年公司的營業收入為17.8億元,同比下降了30.28%,歸母凈利潤從上一年的虧損2.02億元減少到虧損1.4億元,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虧損卻從3.23億元擴大到4.06億元。進入2025年一季度,公司的營收繼續下滑,同比下降37.9%至2.68億元,盡管歸母凈利潤和扣非歸母凈利潤的虧損額有所減少,但季度營收規模已遠遠落后于頭部新能源車企。
在業績說明會上,投資者們的問題直指要害。有投資者指出,海馬汽車自上市以來在二級市場融資約45億元,但分紅卻寥寥無幾,質疑公司對投資者的回報。更有投資者直言不諱地詢問公司何時會破產重組,以及未來的發展規劃和業績目標。
面對投資者的質疑,海馬汽車管理層表示,公司正在“聚焦主業,蓄力轉型”,并強調了四大發展方向:擴大出口規模、拓展代工合作、推進氫能汽車等新產品的開發、優化資產配置。管理層特別提到了海南自貿港氫能生態建設,表示公司已投入運營氫燃料電池汽車和七座純電車型,但具體規模和盈利情況并未透露。
然而,投資者們對于海馬汽車的轉型進展并不滿意。有投資者指出,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已超過50%,電動化已成為行業門檻,而海馬汽車卻還在電動化上“摸不著門道”,質疑其如何參與下一輪的智能化競爭。更有投資者用《紅樓夢》中的警句“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來諷喻公司轉型的遲滯,并直接發問:“真要到破產退市再做出改變嗎?”
對于投資者的連番責問,海馬汽車管理層表示,公司正在盡最大努力利用現有資源和條件進行轉型,但并未給出扭虧的明確時間節點。同時,備受爭議的智行盒子項目再次成為焦點,投資者質疑其商業化前景,公司則回應稱已取得量產許可并完成小規模驗證交付,將“聚焦細分市場差異化競爭”。
投資者們還對公司的新業務馬邦出行表示了關注,詢問其未來發展模式和資源投入規劃。海馬汽車表示,將充分發揮海南的區位優勢,未來向鄭州等地復制模式,但同樣未提及具體時間表和規劃。
這場業績說明會不僅暴露了海馬汽車在轉型期的陣痛,也反映了投資者對于公司未來的擔憂。在新能源滲透率突破50%的行業分水嶺到來之際,海馬汽車既缺乏規模效應來支撐研發投入,又面臨出口市場的不確定性。其押注的氫能賽道雖然具有戰略前瞻性,但商業化進程卻遠落后于純電領域。在現金流吃緊的情況下,雙線作戰或將進一步加劇公司的資源消耗。
如何將海南自貿港的政策紅利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仍是海馬汽車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