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車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一系列負面事件接連曝光,引發了廣泛關注和討論。
5月12日,小米集團港股股價盤中跳水,最低跌至48.5港元/股,跌幅接近5.6%。盡管隨后有所回升,但最終還是以50.6港元/股收盤,下跌1.46%。市場普遍認為,此次股價異動與小米Ultra車主的退訂風波有直接關系。
退訂風波的焦點在于小米SU7 Ultra車型的核心選裝件——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該部件價值4.2萬元,小米官方在宣傳中多次強調其性能提升價值,如“復刻紐北原型車空氣動力學設計”、“雙風道高效導流散熱”等。然而,有車主在實際拆解中發現,這些宣傳的功能并未實現,前艙蓋僅為外觀裝飾。車主們通過鼓風機測試發現,前艙蓋開孔處并無氣流形成,內部結構與普通鋁制機蓋無異。這一發現讓300多名車主組建維權群,要求無損退車并啟動集體訴訟程序。
面對車主們的質疑和維權行動,小米官方于5月7日晚間發布聲明致歉,并提出補償方案。未交付訂單可免費改配鋁制前艙蓋,已提車用戶則獲贈2萬積分(約2000元)。然而,這一方案并未得到車主們的認可,他們認為方案缺乏誠意,改配需長時間等待,積分價值遠低于選裝費,且未覆蓋退車訴求。更重要的是,小米始終未承認虛假宣傳,僅表示“信息表達不夠清晰”,這進一步激化了矛盾。
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建新表示,從目前的情況看,小米宣傳的功能與實際情況不符,可以被認定為虛假宣傳。如果消費者是基于小米的宣傳做出購買決策,那么車主有權向小米提出索賠。他補充道,若消費者能證明購買決策是基于碳蓋功能,可以向小米提出“假一賠三”的賠償需求。
小米汽車的信任危機不僅源于碳纖維前艙蓋事件。此前,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高速碰撞中導致3人死亡,這一事故引發了公眾對小米智駕技術安全性的質疑。隨后,小米又通過OTA推送功能限制SU7 Ultra的馬力,要求車主在指定賽道完成圈速考核才能解鎖性能。這一操作未在購車協議中提前告知,被車主指責為“花錢買半成品”。這些事件接連發生,嚴重影響了消費者對小米汽車的信任。
在信任危機的影響下,小米汽車的銷量出現下滑。據官方數據,4月交付量環比下降3.4%至2.8萬輛,首次出現負增長。內部輿情不斷,外部又面臨特斯拉等競品的降價攻勢,小米汽車的生存空間正被持續擠壓。如果交付量持續承壓,小米汽車去年設定的35萬輛交付目標將面臨較大壓力。
面對這一系列挑戰,小米汽車需要盡快采取措施恢復消費者信任。如何有效解決車主們的維權訴求、加強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研發、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場競爭力,將是小米汽車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