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德國汽車行業的三大巨頭——大眾汽車集團、寶馬集團以及梅賽德斯-奔馳集團,相繼公布了它們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業績報告。令人關注的是,這三家車企的利潤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而它們都將業績下滑的原因歸咎于中國市場的表現不佳。
面對中國市場銷量下滑的困境,這些德系車企紛紛提出了本土化戰略,試圖扭轉頹勢。然而,這一戰略的實際效果尚待市場進一步檢驗。
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分析指出,德系車企目前正處于新能源轉型的關鍵時期,但其產品仍以燃油車為主,這導致它們在新能源市場的競爭力不足。與此同時,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迅速,本土品牌如蔚來、騰勢等強勢崛起,不斷擠壓外資品牌的市場份額。以大眾汽車為例,其ID系列在中國市場的表現遠低于預期,增長速度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從具體數據來看,大眾汽車在今年一季度全球交付量達到213.36萬輛,同比增長1.4%。然而,在中國市場,其交付量卻同比下降了7.1%,其中高端品牌奧迪也未能幸免,交付量同比減少了7%。受此影響,盡管大眾汽車的營收同比增長2.8%,但營業利潤卻同比驟降了36.9%。
寶馬集團和梅賽德斯-奔馳同樣在中國市場遭遇了銷量下滑。寶馬集團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同比下降了17.2%,而梅賽德斯-奔馳則下降了10%。從財務數據來看,這兩家車企在中國市場的低迷表現也直接拖累了其整體盈利。
中國歐洲經濟技術合作協會智能網聯汽車分會秘書長林示認為,德系車企在中國市場的困境,暴露了歐洲傳統汽車巨頭在新能源轉型中面臨的挑戰。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的快速發展,本土品牌憑借高性價比和電動化技術突破,正在快速蠶食傳統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
為了應對中國市場的挑戰,德系車企紛紛推出了本土化戰略。大眾汽車通過與廣州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等本土企業合作,打造全新整車平臺和電子電氣架構,并計劃將量產車型面向中國消費者銷售。大眾汽車還與多家本土合作伙伴進行合作,加速電氣化、智能化轉型。
梅賽德斯-奔馳則提出了從“在中國,為中國”向“在中國,為全球”的轉變,加大在中國市場的研發投入。數據顯示,近20年來,梅賽德斯-奔馳在華投資超過1000億元,北京奔馳零部件本土化率已達到90%。未來五年,梅賽德斯-奔馳將推出10款以上中國專屬電動車型。
寶馬集團同樣在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并將中國市場視為其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先鋒市場。寶馬集團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在中國市場推出多款新車,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然而,面對中國市場的激烈競爭,德系車企的本土化戰略能否奏效仍是一個未知數。張翔指出,在電動智能化的產業變革中,德系車企既需要應對中國本土車企的競爭壓力,又需要面對自身技術路線轉型和供應鏈重構的挑戰。市場策略調整速度和本土化創新深度將成為破局的關鍵。
林示認為,當前中國汽車市場價格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消費者購車決策對價格敏感度顯著提升。本土品牌憑借智能化配置和用戶體驗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壓縮了傳統燃油車市場份額。德系車企需要加速產品“煥新”節奏,并通過有效的市場策略來穩固價格體系。
德系車企還需要關注中國市場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加強與中國消費者的溝通與交流,以更好地理解和滿足他們的需求。只有這樣,德系車企才能在中國市場實現真正的“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