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安汽車的創新版圖中,有一支年輕而充滿活力的隊伍,他們正是長安汽車AI實驗室的核心成員,專注于汽車智能座艙AI技術的研發。這群年輕人,以他們的智慧和汗水,不斷雕琢著長安系智能網聯新能源車的未來。
想象一下,駕駛員只需輕聲一句:“你好小安,向右變道。”緊接著,車內系統溫柔回應:“即將向右變道,請確認。”在駕駛員簡短確認后,車輛便自如地完成變道動作,這樣的場景,在長安科技園的試驗場上,已經無數次上演。4月27日的下午,這群年輕人再次見證了這一技術的魅力,他們圍成一圈,緊張而興奮地注視著每一次語音交互與車輛響應,當一切如愿以償,歡呼聲瞬間響起。
這支青年突擊隊,正是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中的一股創新力量。他們的目標,是通過AI大模型技術,推動汽車智能座艙的研發,讓未來的駕駛體驗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即將上市的新款車型,正是他們創新成果的集中展現。
回溯到2021年8月,當長安汽車AI實驗室剛剛成立時,團隊面臨著諸多挑戰。項目負責人羅詠剛,一位“90后”青年,帶領著一群專業背景各異的年輕人,開始了艱難的摸索。他們嘗試了動力底盤、工具鏈等多個方向,但效果始終不盡如人意。然而,正是這股不屈不撓的精神,讓他們最終找到了突破口——聚焦汽車智能座艙AI研發。
多意圖控制,成為了他們打開局面的關鍵。這項技術,讓駕駛員能夠同時控制車輛的多個功能,如開窗、開空調、播放音樂等,實現了從傳統一對一控制到多意圖控制的跨越。羅詠剛團隊僅用了兩個月時間,就初步實現了三意圖控制,當試驗車如他們所愿響應指令時,團隊上下一片歡騰,他們知道,自己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
然而,創新的道路從不是一帆風順的。在語音交互模塊的研發過程中,團隊遇到了弱網、斷網導致交互中斷的問題。面對這一挑戰,副總設計師孟藝凝與團隊成員集思廣益,提出了一個創新的解決方案:將云端、車載CPU及相應模塊、DSP系統整合在一起,通過不斷迭代,實現了在弱網環境下的穩定交互。這一成果,無疑為長安汽車的智能座艙體驗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團隊中,還有一位名叫李翔的年輕人,他負責訓練語音模型。為了提升模型的識別準確率,他花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收集了上萬句相關提問,并建立了關鍵詞庫。然而,在初步測試后,測試部門卻反饋出了一系列問題。面對挑戰,李翔沒有退縮,而是將問題帶到例會上,與團隊成員共同討論解決方案。最終,他們決定嵌入AI大模型來優化語音模型。經過一個月的調整,新模型終于出爐,并在測試中展現出了出色的表現。
如今,長安汽車AI實驗室團隊的成果正在逐步轉化為市場上的競爭力。他們的創新,不僅提升了駕駛體驗,更為長安汽車乃至整個汽車產業的智能化轉型注入了新的活力。這群年輕人,正以他們的智慧和汗水,書寫著屬于他們的青春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