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對外公開征集關于《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的意見,并設定了反饋截止日期為2025年6月7日。此次標準的起草工作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吉利汽車研究院(寧波)有限公司及北京車和家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同參與。
近年來,隨著汽車行業的電動化與智能化趨勢加劇,隱藏式車門把手因其獨特的美觀性和科技感,成為了眾多新能源汽車制造商的寵兒。然而,這種設計在實際應用中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特別是在一些汽車事故案例中,隱藏式門把手在斷電情況下無法打開,給救援和逃生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引發了公眾對這種設計安全性的質疑。
針對這些問題,工信部此次計劃發布的強制性國家標準,無疑為隱藏式門把手的安全性能設定了更為嚴格的標準,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于汽車設計是否應始終將安全性置于首位的深入討論。那么,隱藏式門把手為何會如此流行?其背后又隱藏著哪些潛在的安全隱患呢?
據中國流通汽車協會新能源專家章弘介紹,隱藏式門把手之所以受到青睞,主要是因為其能夠提升車輛的科技感和品牌形象,成為新能源車的“身份象征”。部分車企甚至夸大宣傳,聲稱這種設計可以降低風阻系數,從而提高車輛的續航里程。然而,章弘指出,這種宣傳效果有限,且存在行業跟風現象。一旦有品牌回歸傳統設計,就可能被貼上“技術落后”的標簽。
機械式門把手與隱藏式門把手在功能和結構上存在顯著差異。機械式門把手采用傳統的機械結構,通過拉動或旋轉來解鎖車門,其結構簡單、可靠性高,且不受電力影響。而隱藏式門把手則通常分為半自動和全自動兩種,其中全自動門把手需要電機通電才能彈出。在緊急情況下,如果車輛斷電,隱藏式門把手可能無法正常打開,增加了救援和逃生的難度。
章弘進一步指出,在嚴重的交通事故中,車輛的控制系統可能會因撞擊而失效,包括隱藏式門把手的電動控制系統。一旦控制系統受損,門把手可能無法正常彈出或操作。隱藏式門把手的設計和布置目前還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導致不同車輛之間的操作方式和質量存在差異,有時可能增加操作難度或在事故中無法正常使用。
面對這些安全隱患,國家出臺《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標準無疑具有重大意義。這一標準的實施將引發汽車產業鏈的深度洗牌,淘汰那些過分追求科技感而忽視安全性的“偽科技”車型,并倒逼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新規不僅是對技術規范的升級,更是對汽車設計理念的糾偏和提升。它強調在“科技感”與“安全性”之間發生沖突時,“安全性”必須擁有絕對的優先地位。
實際上,近年來已經發生多起因隱藏式門把手無法打開而導致的悲劇。例如,今年3月,在安徽銅陵發生的一起高速碰撞事故中,一輛新能源轎車起火并導致三人遇難。據家屬反映,當時車門鎖死無法打開。類似的事故還有2024年4月在山西運城發生的一起追尾事故,同樣因為電路中斷導致門把手電動控制系統未能正常響應,造成三人遇難。
這些真實的案例再次提醒我們,汽車設計在追求美觀和科技感的同時,絕不能忽視安全性這一最基本的要求。國家最新出臺的汽車門把手標準和安全要求,旨在提高汽車在極端情況下的安全性,減少因車門把手失效而導致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對于消費者而言,這些新標準將為他們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而對于汽車制造商而言,則意味著他們需要在滿足安全要求的同時,不斷提升產品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