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能源汽車行業在輔助駕駛技術的宣傳策略上悄然發生了變化。小米汽車在其官方APP中,將原本的“小米智駕Pro”和“小米智駕Max”名稱,統一修改為“小米輔助駕駛”,此舉意味著小米汽車在營銷語言中淡化了“智能”與“智駕”等字眼。值得注意的是,蔚來與理想汽車也已進行了類似的調整。
這一變化的背景,源于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的《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與技術指南》。該指南明確指出,企業在推廣組合駕駛輔助系統時,不得使用可能誤導消費者認為該系統等同于自動駕駛的表述,以避免因誤解而產生的駕駛風險。
盡管政策并未直接禁止“智駕”、“高階”等術語的使用,但多家新能源汽車企業已開始調整其宣傳口徑。小米、蔚來與理想的行動,正是這一趨勢的體現。然而,央廣網記者調查發現,并非所有企業都嚴格遵循了這一指導原則。例如,極氪汽車在其官網中,依然使用“后驅智駕版”、“長續航后驅智駕版”等命名,且在車型介紹中提及了“浩瀚智駕”與“ZAD完全智能輔助駕駛系統”。
同樣,小鵬汽車在宣傳策略上也展現出了一定的靈活性。其最新車型G6、G9及X9采用了“圖靈AI智駕”的表述,雖去掉了“高階”二字,但不同車型間的宣傳話術并不統一。例如,小鵬P7+則使用的是“AI智能輔助駕駛”。這種差異性的宣傳策略,反映了企業在應對政策指導時的靈活應對。
長城汽車與阿維塔等車企也在其官網中使用了類似“第三代智能駕駛系統”與“華為乾崑智駕ADS3.0”等表述,盡管這些術語并未直接違反政策規定,但行業內部正在逐步推動宣傳口徑的規范化,以期提高消費者對輔助駕駛功能邊界的準確認知。總體來看,部分領先企業已率先完成了宣傳話術的優化,而部分企業的調整尚不明顯,顯示出行業在適應新政策指導過程中的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