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智能化已成為其與傳統燃油車區分的重要標志,其中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兩大技術尤為突出。近年來,自動駕駛技術飛速發展,盡管近期工信部對其進行了規范,但其在新能源汽車中的重要性依然不容忽視。
談及自動駕駛技術,其核心在于自動駕駛芯片。無論算法多么先進,傳感器多么豐富,沒有高性能的自動駕駛芯片作為支撐,一切都將無從談起。芯片,無疑是自動駕駛技術的“心臟”。
那么,當前自動駕駛芯片的市場格局究竟如何呢?在全球范圍內,高階自動駕駛芯片市場幾乎被國外品牌所壟斷。而在中國,作為新能源汽車的主要市場,這一趨勢同樣明顯。
根據某機構統計的2025年1至2月份L2+及以上智駕芯片市場份額數據,英偉達以51.4%的份額獨占鰲頭,特斯拉緊隨其后,占比18.8%,兩大巨頭合計市場份額超過70%。相比之下,國內品牌表現略顯遜色,其中華為海思占比16%,地平線占比7.5%,國產芯片總份額不足25%。
進一步觀察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不難發現,除了華為鴻蒙智行系列汽車外,雖然不少車企采用了國產自動駕駛芯片,但這些芯片往往被應用于低端或低階智駕系統。而在高端旗艦車型或高階自駕功能上,國外品牌如英偉達等芯片依然是首選。
這一現狀無疑給國內芯片企業敲響了警鐘。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智駕芯片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面對國外品牌的強勢地位,國產芯片企業亟需加大研發力度,提升產品性能,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事實上,國內已有不少企業開始布局自動駕駛芯片領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與國外巨頭相比,國產芯片在性能、穩定性等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國產芯片企業要想在自動駕駛芯片市場站穩腳跟,就必須不斷創新,迎頭趕上。
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國產芯片企業任重而道遠。只有不斷提升自身實力,才能在自動駕駛芯片這一關鍵領域實現突破,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