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眾多駕駛者來說,熱車這一環節并不陌生。老一輩的司機們,尤其喜歡在冬季啟動車輛后,先讓車子在原地“預熱”一會兒,伴隨著引擎的轟鳴聲,等待車輛“熱身”完畢再出發。然而,時至今日,關于熱車的觀念似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受到國外駕駛習慣的影響,不少人開始質疑原地熱車的必要性。
回溯歷史,原地熱車之所以成為老司機的常規操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的汽車技術限制。早期的發動機轉速較低,特別是化油器車型,如果不經過預熱,化油器往往無法正常工作,油門響應遲鈍,駕駛體驗極差。同時,當時的潤滑油性能也不如今日,冬季時流動性差,若不充分預熱,發動機部件將得不到有效潤滑,磨損速度驚人。
然而,隨著汽車技術的飛速進步,如今的發動機設計更加先進,潤滑油也實現了全年通用。這些硬件上的改進,似乎為原地熱車這一傳統做法“松了綁”。加之國外駕駛理念的傳入,不少汽車說明書甚至建議啟動后立即行駛,這進一步動搖了原地熱車的地位。
但值得注意的是,國外不提倡原地熱車,更多是基于環保的考量。冷機啟動時,發動機尾氣中的污染物排放量遠高于熱機狀態,長時間原地熱車無疑會加劇環境污染。然而,從發動機工作原理的角度來看,熱車仍然有其必要性。
車輛停放一夜后,發動機內部機油會回流至油底殼,導致啟動時上半部分缺乏潤滑。盡管啟動后機油泵會迅速工作,將機油輸送至各潤滑部件,但這一過程仍需一定時間,大約30秒左右。若此時急于大腳油門上路,發動機將在潤滑不足的情況下高負荷運轉,磨損程度將大幅增加。
發動機在未達到正常工作溫度前,供油系統效率較低,汽油氣化不充分,燃燒效率也會大打折扣。這種情況下,如果不進行適當預熱,發動機將處于“亞健康”狀態,動力不足且易產生積碳。積碳對發動機的危害不容小覷,它不僅會降低發動機功率、增加油耗,嚴重時還會影響發動機的正常工作,甚至引發故障。
在實際維修案例中,不少因不恰當熱車習慣導致發動機提前老化、磨損嚴重的例子屢見不鮮。一位車主聽信了國外不原地熱車的說法,每天啟動車輛后便急于上路。結果沒過幾年,發動機便出現動力下降、油耗飆升的問題。經檢查發現,發動機內部磨損嚴重,維修師傅警告稱,若繼續這種駕駛習慣,發動機壽命將大幅縮短。
那么,如何科學地進行熱車呢?其實方法并不復雜。啟動車輛后,先讓車輛原地怠速約15秒至1分鐘,讓機油在發動機內部循環起來,為關鍵部件提供初步潤滑。隨后,以低速行駛,將發動機轉速控制在2000轉左右,避免超過3000-3500轉。這一過程相當于讓發動機“熱身”,等待水溫逐漸上升,發動機溫度接近正常工作范圍后,再恢復正常駕駛。
總之,熱車這一環節不容忽視。我們應從發動機的工作原理出發,采取科學的熱車方法。這既是對愛車的精心呵護,也是對自身經濟利益的保障。畢竟,發動機一旦出現問題,維修費用將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因此,為了延長愛車的使用壽命,各位車主在熱車這一環節上切莫馬虎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