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5年被業界譽為“超快充技術的元年”,快充與超充技術的迅猛發展無疑為消費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有效緩解了電動汽車續航焦慮的問題。然而,這一技術革新背后隱藏的隱憂也逐漸浮出水面,引起了廣泛關注。消費者們發現,雖然充電速度大幅提升,但電池的壽命卻可能因此大幅縮減,加之高昂的電池更換成本,使得人們對快充和超充技術既愛又怕。
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在2025上海車展期間接受采訪時指出,頻繁使用超快充技術的情況下,電池能否保持8年、10年甚至更長的壽命,目前尚待驗證。這一觀點引發了業界和消費者的廣泛討論。
多位電動汽車車主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盡管他們并不清楚超快充具體會對電池壽命產生多大影響,但普遍認為超快充會加速電池老化。一位北京車主張峰透露,他曾咨詢過更換車載電池的費用,得知價格幾乎相當于新車價格的一半,這讓他在選擇更換電池還是購買新車之間猶豫不決。
網約車司機黃師傅也表達了類似的擔憂。他表示,超快充的確為網約車司機節省了大量時間,但電池衰減的速度也明顯加快。有調查顯示,日均行駛里程超過100公里的網約車司機中,超快充使用占比超過70%,這些車輛的車載動力電池健康度在兩年內會從新車的100%降至85%。
武漢理工大學汽車工程學院教授盧熾華指出,根據行業主流技術分析,磷酸鐵鋰電池循環壽命可達3000~5000次,三元鋰電池循環壽命也能達到2000次以上。然而,頻繁使用超快充會顯著縮短電池壽命。實驗顯示,兩年車齡且快充超過100次的純電動汽車,電池健康度大約在85%,且衰減速度在加快。
在電池質保方面,雖然國家規定新能源車企必須為電池等核心部件提供至少8年或12萬公里的質保期,但部分車企的質保政策卻存在諸多“貓膩”。一些品牌將超快充次數過多或使用年限過長的車輛排除在長期質保之外,形成了質保“壁壘”。部分品牌雖然宣稱“終身質保”,但并不包含“終身免費換電”,且質保范圍僅限于產品質量問題,不包含電池正常衰減。
面對這些問題,行業和企業也在積極尋求解決方案。一方面,企業通過技術進步來保護電池,如采用水冷板集成設計、新型電解液以及電池熱管理系統等技術手段來降低快充對電池的影響。另一方面,智能超充樁也在不斷優化充電過程,通過自動調控電流來減輕對電池的損傷。
北京大學新能源材料與技術實驗室主任其魯教授建議,車主應科學合理使用超快充,將使用比例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并避免在電量過低或過高時使用。他還呼吁車企加強科普宣傳,引導消費者形成良好的使用習慣。
專家還建議通過商用模式創新來推動車企從“賣產品”轉向“賣服務”,如采用電池租賃模式來降低用戶對電池質保的敏感度,并倒逼企業提升快充技術的成熟度。
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副院長李明教授認為,構建“技術保障-科學使用-政策引導”的平衡體系是解決超快充技術帶來的問題的關鍵。在技術端,需要構建智能快充防護網;在用戶端,需要構建場景化充電認知體系;在政策端,需要劃定快充質保邊界并出臺相關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