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寧大連舉辦的2025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科技創新大會上,一款名為智能化工大模型2.0 Pro的全新科技產品驚艷亮相。這款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科大訊飛及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聯手打造的智能平臺,標志著我國化工行業智能化轉型的重大突破。作為首個覆蓋全鏈條的智能平臺,它已在超過40家化工企業、設計院及高等學府中實現應用,深度介入催化劑設計、工藝研發、中試擴展及工廠優化等關鍵環節。
長久以來,傳統化工行業飽受研發周期長、能效低下及安全隱患的困擾。以新技術研發為例,從實驗室階段到工業化應用,需經歷小試、中試及工業試驗等多輪放大,整個過程平均耗時超過十年,投資成本高達數十億。智能化工大模型2.0 Pro的問世,正是為了解決這一行業難題。大連化物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在會上強調,該模型通過“實驗室-虛擬工廠-實體工廠”的全新模式,運用虛擬仿真技術將中試周期縮短40%,工藝優化效率提升60%,實現了化工技術迭代速度的大幅提升。
科大訊飛的技術支持在智能化工大模型2.0 Pro的成功中扮演了關鍵角色。科大訊飛研究院副院長李鑫透露,該模型基于訊飛星火X1深度推理大模型構建,具備出色的數學計算、代碼生成及邏輯推理能力。針對化工領域,模型融入了超過200萬條專業數據,構建了涵蓋催化反應、設備安全及工藝優化等領域的專業知識圖譜。李鑫還提到,科大訊飛與大連化物所共建了“AI+化工”聯合實驗室,邀請眾多化工專家參與模型訓練,并派遣AI工程師深入生產一線,收集大量工藝參數與設備運行數據。
智能化工大模型2.0 Pro的突破性進展得益于產學研的深度協同。例如,在甲醇制烯烴中試環節,雙方聯合開發的數字孿生系統能夠實時模擬反應器溫度、壓力等關鍵參數,將工藝調整的響應速度從小時級縮短至分鐘級。在催化劑表征領域,通過機器視覺技術,多功能顆粒物性分析智能體的分析誤差率從行業平均的8%降至1.5%以下,顯著提升了分析的準確性。
最新發布的2.0 Pro版本在保持700億參數規模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了上下文長度至32k tokens,并新增了深度推理模塊與語音交互功能,能夠處理長達2萬字的化工文獻解析及多輪次技術對話。性能測試顯示,該模型在催化劑性質、換熱效率、設備安全等十大化工核心領域的問答準確率高達92%,相比前代產品提升了27個百分點。
目前,研發團隊正加速推進化工數據中心與知識底座的建設,旨在整合研發、設計及生產等全場景數據,構建一個涵蓋分子模擬、工藝設計及工廠運維的智能知識庫。李鑫透露,智能化工大模型的3.0版本預計將在年內發布,將新增化工知識增強、多模態交互能力及跨語言技術協作等功能,有望為全球化工企業提供先進的“中國方案”。
智能化工大模型2.0 Pro的成功不僅是一次技術上的革新,更是我國化工產業向智能化、低碳化轉型的重要支撐。在院士團隊的引領與科大訊飛的深度賦能下,這一創新成果正加速改變傳統化工的研發模式,為全球化工產業的變革注入強大的“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