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五一假期的公路流量數據揭示了交通出行的新趨勢:客車自駕出行比例顯著上升,新能源汽車的流量也大幅增加,高速公路服務區的充電站變得異常繁忙。然而,盡管充電設施日益完善,不少消費者仍傾向于選擇燃油車作為出行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新能源汽車風頭正盛,燃油車技術的發展并未因此停滯。長安汽車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旗下經典車型全面煥新,搭載了500Bar新藍鯨發動機,動力性能提升了42.86%,一箱油的續航里程超過1000公里,標志著燃油車進入了高效節能的新時代。
吉利CEO淦家閱的“不會放棄燃油車”宣言,更是點燃了燃油車與新能源汽車之間“暗戰”的火花。吉利不僅將燃油車事業部更名為中國星事業部,更加聚焦燃油車市場,還通過集團內部的體系力和資源共享,將純電車技術應用于燃油車,以技術反哺燃油車的發展。
長安汽車同樣在燃油車領域加大了布局力度。在上海車展期間,長安汽車宣布將在引力系列產品上全面搭載500Bar超高壓直噴新藍鯨發動機。這一發動機使得量產車型的每公里成本不到5毛錢,賦予了燃油車與新能源汽車同臺競技的實力。
長城汽車在燃油車領域的投入同樣不減。上海車展期間,長城汽車提出了“泛內燃機戰略”,旨在同時利用燃油和電力。長城不僅研發了新能源四驅混動系統Hi4,還在內燃機領域推出了自主研發的4.0T V8發動機,展示了其在發動機技術領域的深厚底蘊。
這些舉措表明,盡管新能源汽車市場蓬勃發展,但燃油車市場仍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價值。對于長城、吉利、長安等車企而言,堅守燃油車市場并非“守舊”,而是基于市場占有率和技術優勢的理性選擇。
數據顯示,2024年,燃油車在吉利的總銷量中占比59.19%,在長城的總銷量中占比73.9%。這些數字背后,是燃油車在技術和市場層面的雙重優勢。未來,隨著內燃機技術的不斷進步,燃油車有望實現更低的排放和更高的效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燃油車在全球市場的主導地位也是許多車企不愿放棄的重要原因。特別是在海外市場,由于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充電設施不足,高性價比的燃油車更受歡迎。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燃油車出口量同比增長23.5%,遠超新能源汽車的出口量。以奇瑞汽車為例,其2024年海外銷量中,燃油車占比超過80%。
在全球汽車產業格局中,燃油車技術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競爭領域。對于中國汽車品牌而言,要想真正走向世界舞臺,就不能忽視燃油車這塊大蛋糕。因此,在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重拾對燃油車的重視,并非固步自封,而是一種理性的、基于市場和技術考量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