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其安全性問題日益成為消費者關注的焦點。其中,智能輔助駕駛技術和動力電池的安全性備受質疑,成為熱議的話題。
近日,國家針對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安全性的強制性標準進行了更新,這一變革無疑將對整個行業的發展以及消費者的購車選擇產生深遠影響。新標準在多個方面對舊版進行了修訂,其中三項核心升級尤為引人注目。
首先,新標準明確并強化了對電池“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與舊版標準中僅在電池熱失控后5分鐘內提供報警信號的規定不同,新標準要求在熱失控發生后至少2小時內,電池不得起火或爆炸,且所有監測點的溫度需保持在60℃以下。這一變化意味著電池必須具備主動阻斷熱失控的能力,而非僅僅延緩風險。
其次,新標準在熱失控報警和防護方面進行了雙重強化。舊版標準要求電池在發生熱失控導致乘員艙危險前5分鐘報警,而新標準則要求在報警前和報警后的5分鐘內,煙氣不得進入乘員艙。這一改進旨在確保乘客在事故初期就能及時獲知風險并迅速逃生,有效解決了電動車自燃事故中逃生時間短的問題。
新標準還新增和修訂了多項嚴苛的測試場景,如底部撞擊測試、快充循環后安全測試以及內部加熱片觸發熱失控測試等。這些測試場景更加貼近真實失效模式,旨在全面評估電池在各種極端條件下的安全性。
面對新國標的實施,消費者心中難免產生諸多疑問。其中,最為關切的問題之一便是新國標是否意味著未來的電池將絕對安全,可以無憂使用。然而,業內人士指出,所有動力電池的工況測試安全要求均基于實驗環境,是安全的底線而非上限。在實際使用中,仍存在諸多非標工況和未知因素,因此消費者需理性看待新國標帶來的安全提升。
另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是新國標的實施是否會推高電池成本,進而導致新能源車漲價。對此,有企業人士透露,對于具備技術和規模優勢的企業而言,符合新國標的成本增加有限,完全可以通過品牌溢價和規模優勢來維持價格穩定。而對于技術薄弱的中尾部企業而言,若無法自行消化成本壓力,則可能面臨被淘汰的風險。因此,大部分新能源車,尤其是中高端產品的價格預計將保持穩定。
隨著新國標實施日期的臨近,消費者對于現在購車還是等待新標準實施后再購車的選擇也產生了猶豫。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起草和制定新國標的均為頭部和主流的電池及整車廠家,它們的電池安全性標準實際上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新國標的要求。因此,對于今年購車的消費者而言,只要選擇頭部和主流品牌,基本上可以放心購買。